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    )

    A: 分封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宗法制度
    D: 皇帝制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卷
  • 2. 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城邦制
    D: 皇帝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卷
  • 3. 祠堂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怀想,这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卷
  • 4.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

    A: 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 土地制度变革
    C: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缓和
    D: 郡县制度确立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2017届高三3月综合测试(一)文综历史试卷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语的姓氏代表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所有群体成员的共性符号;名则是每个成员各题代码,属于个性特征。中国封建宗法观念主张“宗族至上”,强调“光宗耀祖”,在这种民族心理的影响下,他们把代表世代相传的家族姓氏展示在先,相对稳定,把代表个体、个性的名字符号置于其后,随意更改。然而,西方人强调个体主义,提倡自主精神,按照他们的民族心理,喜欢把体现个性观念的名字放在前面,把代表共性观念的姓氏置于后面。

    材料二  在西方,宗教作为维系社会生存的重要墓础和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深层,技涵深刻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到了12世纪末期,随着教会权力的不断扩大,作为神权的象征,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垄断整个的西方社会,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姓氏也不例外。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十校调研高考冲刺预测卷文综(历史卷)
  • 6. 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   )

    A: 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
    B: 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
    C: 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 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 7. 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    )

    A: 王室子弟
    B: 功臣
    C: 商代贵族
    D: 诸侯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一模历史
  • 8.

    中国古代的五德终始说,包括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相克)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两个系统。作为一种解释王朝更替和历史变易的学说,它用以弥补政权更替中自然证据的不足。根据下图,推断秦、汉两朝的德性应是(    )

    A: 火德、土德
    B: 金德、火德
    C: 水德、土德
    D: 土德、木德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广州、中山、深圳、汕头、佛山、揭阳七校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文综历史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渔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与之分货”,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推行“官山海”政策: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归国家。还提出“通轻重之权”:“轻重敛散以时”,即根据物资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编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