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商周时期的文献《礼记·王制》和《礼器》中记载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的庙祧制度,这一制度的建设有利于(     )

    A: 保证宗族的繁衍
    B: 巩固宗法等级制度
    C: 完善祭祀仪式
    D: 消除贵族之间争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湖北省江汉平原高中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2. 在西周的封国齐国的宗法制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A: 周王
    B: 齐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国君长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湖北省江汉平原高中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3. 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这说明周朝(    )

    A: 分封诸侯不止一次
    B: 分封的对象只是同姓贵族
    C: 分封的原因是社会动荡
    D: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湖北省江汉平原高中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一》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材料二中李斯主张建立什么制度?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

    概括材料三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照抄材料不得分)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湖北省江汉平原高中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5. 《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行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湖北省江汉平原高中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6.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

    A: 积极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 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构建了“家国一体”的局面
    D: 形成了按“周礼”行事的传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云南云南师大附属中学高三上月考三文综历史试卷
  • 7.

    “家”字的字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家”字字义的演变反映出(   )

    A: 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B: 道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
    C: 宗法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上综合测试二文综历史试卷
  • 8.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9. 《晋世家》记载,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在位第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晋国的国君更替说明(   )

    A: 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得以恢复
    B: 宗法分封制在晋国受到冲击
    C: 晋国大夫集团地位日益突出
    D: 政权更迭削弱了晋国的实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卷
  • 10.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A: 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 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