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A: 积极拥戴周天子
    B: 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 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 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2.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yì)》。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诸侯势力强大
    B: 周王室势力衰微
    C: 分封制趋于崩溃
    D: 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青海西宁十四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 3.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A: 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 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 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 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4. “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分封制的解体,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也随之转型,官僚制度和郡县制在土地私有权得到社会承认的经济基础上确立,宗法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大大降低,但只要家中仍是父权、族权至上,重视血缘的继承和存在同居共财的情形,宗法制度就是存在的,尊老传统也就有了传承的土壤。”对上述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

    A: 宗法制在封建社会确立后仍然存在但却逐步走向消亡
    B: 尊老传统的传承与宗法制的存在有着必然联系
    C: 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和闭塞性使尊老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D: 分封制与宗法制虽互为表里,但两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程度却不同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三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5. 《礼记•效特牲》中说,同姓不婚,“所以附远厚别”,这表明古人倡导同姓不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分封制的约束
    B: 礼制的规定
    C: 血缘的冲突
    D: 壮大家族势力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江西赣州十三县(市)高三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6. 许悼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

    A: 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B: 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C: 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D: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7.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重庆九龙坡区高三上期半期考文综历史试卷
  • 8.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

    A: 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 秦汉官僚的等级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河北保定高三下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9.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时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 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时“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 摘编自金现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德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现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
  • 10. 礼制和礼仪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别,礼制和礼仪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并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碰撞和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的礼仪逐渐变得简单、随便而自由。基督教的礼节和教仪对西方的礼仪有重大影响。马丁·路德认为信徒们可以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须基督教原有的繁琐仪式,使西方人的宗教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启蒙运动使罗马教廷又遭重创,人们的宗教观念从此不再像以前那样神圣而庄严了。如果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本身还不能使新教徒彻底摆脱那些繁琐礼节影响的话,那么启蒙运动则深深地触动了人们信仰的灵魂,极大的简化了宗教仪式,并且也影响到传统的天主教徒。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基督徒更为世俗化、商业化。19、20世纪以来西方的宗教礼仪逐渐变得简单而自由化了。西方宗教仪式的变化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仪式的简化和自由也使基督教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统治逐渐松弛。

    ——摘编自高福进《礼仪及西方礼仪:变迁与前景》

    材料三   近代以前,中国无论是疆土的广袤,物产的丰盈,社会制度的昌明,经济水平的先进,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是周边其他民族难以相比的。于是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辐射圈,促进了东亚民族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君王使臣“慕中华而王歆化久矣”,“奉跽鼓舞(跪拜舞蹈),顺附如归,咸仰天而拜曰:何幸中国圣人之教沾及于我”,“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带冠还国”。这种情况,必然促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逐渐形成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心理。当时流行的华夷观念认为华与夷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华夏具有完备发达的礼义,而夷狄则没有礼义廉耻等观念。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俄等国,不断向清廷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873年2月同治帝亲政后,西方各国驻华公使以公使团的名义,再次强烈要求觐见清帝。清政府起初婉拒,后又以各国公使觐见须以三跪九叩之礼难之。经过三四个月之久的反复交涉,最后清廷终于同意外国公使可以不行三跪九叩之礼。

    ——摘编自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和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礼仪变迁的趋势,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以中国对外交往以及相关的礼仪变化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