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

    A: 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B: 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C: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2.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 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 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 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A: 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 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D: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察举制
    D: 宗法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6. 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大权后,标榜要替鲁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春秋后期的这个事例说明

    A: 分封制对等级隶属有严格的规定
    B: 士的力量当时已经超过卿大夫
    C: 分封确立的礼制在当时保持良好
    D: 周天子的权威遭到削弱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7.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8.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清朝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9. 《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这段诗歌说明了

    A: 分封的目的
    B: 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C: 分封的依据
    D: 分封对象的主体
    难度: 中等 题型:易错题 来源:
  • 10.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A: 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 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 中国早期政治实行等级制度
    D: 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