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其寓意是企图夺取天下。这反映了

    A: 宗法制瓦解  
    B: 礼乐制度崩溃
    C: 分封制受到破坏 
    D: 各国变法开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土,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武王这样做主要为了

    A: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C: 奖赏先代贵族和功臣
    D: 彻底废除王位世袭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有人认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地方官)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下列引自柳宗元《封建论》中的言论,能驳斥该观点的是
    ①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②(秦)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③(汉)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④(唐)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这里所说的“礼”主要指

    A: 礼仪
    B: 风俗
    C: 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D: 贡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 宗教信仰
    B: 财产制度
    C: 血缘关系
    D: 地域联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礼记》中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言,宗庙言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说明

    A: 尊敬祖宗是人的本性
    B: 主张“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
    C: 宗法制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
    D: 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仁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揭阳被誉为“海滨邹鲁”,“邹”“鲁”源自下列哪一种政治制度

    A: 察举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一个妾,为他生了一个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又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应是

    A: 女儿
    B: 大儿子
    C: 二儿子
    D: 三儿子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分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