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在我国封建社会,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封建经济的发展
    B: 巩固“一家一姓”统治的需要
    C: 宦官或外戚专权局面的出现
    D: 血缘观念淡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礼记》说:周公“制礼作乐”。关于“礼”和“乐”说法错误的是

    A: “礼”的建设,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框架
    B: “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
    C: “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D: “礼”和“乐”的使用,适用于当时的整个社会阶层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最主要原因是

    A: 交通的发展
    B: 疆域的拓展
    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 各国普遍进行改革
    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 奴隶起义频繁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西周时期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分封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关于分封制,有人说:“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这个评价( )

    A: 正确,因为分封制加剧了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B: 不正确,“争”、“乱”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本身是不确切的
    C: 正确,因为从分封制开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
    D: 不正确,因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不可能引起“争、乱”局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史记·十二诸侯表》记载:东周时,“(诸侯)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此记载实质上反映了( )

    A: 西周以来维护统治的分封制已经崩溃
    B: 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 诸侯盟主实际上已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
    D: 争做盟主是东周时各国战争的主要目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其寓意是企图夺取天下。这反映了( )

    A: 宗法制瓦解
    B: 礼乐制度崩溃
    C: 分封制受到破坏
    D: 各国变法开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D: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