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

    A: 以氏族为姓
    B: 以封地(国)为姓
    C: 以居住地为姓
    D: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 贵族
    B: 平民
    C: 官僚
    D: 诸侯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

    A: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B: 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C: 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
    D: 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 分封制、郡县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分封制、行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皇帝制
    D: 世袭制和行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假设甲、乙、丙、丁四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在西周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大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封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郡县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等级森严
    C: 神权色彩浓厚
    D: 世卿世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