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东省莱芜市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
  • 2.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人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由此可知秦国立法(   )

    A: 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
    B: 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
    C: 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
    D: 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东省菏泽市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4. 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且拱之
    B: 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一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5. 秦朝后,官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的现象成为常态,材料所述现象(   )

    A: 易造成地方管理失控
    B: 有助于封建专制加强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缺乏监督制度的保障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河南新乡一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中国,一个独裁者靠自己个人是无法控制整个社会的,他必须依靠能够忠于自己的人去管理社会,这些打着独裁者招牌的管理者又是他们所辖部门的小独裁者。由于他们并不都是真正发自内心忠于独裁者,他们一边为独裁者效力,一边谋取自己合法或非法的利益;一旦独裁者失去控制,小独裁者们便成为互不相让的分裂割据的主要力量,从而演变成地方割据。

    —-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河南新乡一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7. 《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 宦官专权乱政
    B: 皇权与相权斗争
    C: 皇权遭到削弱
    D: 皇权至上的产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期第一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和西欧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发展史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能被代表。”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卢梭:“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有人们直接指使,不能被代表。”

    据材料,比较中国和西欧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发展史,概括各个时期相同的历史特征。

    根据材料概括“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中国和西方思想文化政策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

    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辽宁大石桥第二高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在英语中“民主”一词指Democracy,来自希腊文Demokratia,字面意思是人民当家做主,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含义指的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由此可见,民主指的是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权力,按照人民的意思来实现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的权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区别进行论述。(要求:从某一角度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年高三上册历史第18周周测试卷
  • 10. “有夜郎国(今贵州黔西南),东接交阯,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    )

    A: 岭南地区
    B: 河套地区
    C: 西南夷地区
    D: 百越地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