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中,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 龙生龙,凤生凤
    C: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D: 立嫡以长不以贤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考核,被称之为“考课”或“课绩”,原则上是对于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既是对官员业绩的检查与督励,也是朝廷多方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在考课令文中,对于“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构成为“四善”。在考核各级官吏时,基本实行“三等考第”之制来评价官员任内表现,以特行升黜。宋廷要求在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地方官员要逐年申报任内业绩。宋代考课法实施中,“官给历纸,验考批书”。“历纸”即官员功过的明细登录单,“批书”即由负责部门核验填报的内容,是课绩定等的主要依据之一。课绩制度在其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课绩定等通常是根据职务高低要冗等既定因素而非实际表现,对绝大多数官员书以固定的“常考”。能力、绩效互异,考第却无不同。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概括宋朝考课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的考课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四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玄宗即位时精勤于治,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推荐、弹劾等事。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陈洪权《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并归纳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并简析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四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4.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    )
    A: 地方享有自治权
    B: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 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D: 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5. 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
    A: 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 政事堂权力膨胀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菁华中英文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6. 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    )
    A: 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
    B: 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
    C: 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
    D: 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仲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7. 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    )
    A: 世卿世禄制
    B: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察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仲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8.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    )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

    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
    C: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D: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瑞安市第七中学2017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七周考试试卷
  • 9. 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 官员队伍的冗杂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瑞安市第七中学2017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七周考试试卷
  • 10. 秦和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丞相制;东汉初年,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中枢决策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建立,形成三公、三省两套各具实权的职官系列。据此推断,魏晋南北朝(    )
    A: 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B: 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C: 决策行政职能分离
    D: 中央职官体制完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检测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