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③②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岳阳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一人。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请回答:

    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此制度在决策方式上有何特点?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二、三、四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德惠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3.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实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德惠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4.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枢密院、中书省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德惠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5.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德惠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6.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 中央集权强化
    B: 皇权至上独尊
    C: 等级制度森严
    D: 民风习俗变化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延边州二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 7.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延边州二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 8.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割宰相职权
    C: 改革监察制度
    D: 在地方设通判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延边州二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 9. 2015年,“中国梦”“大部制”依然是中国民众关注的热词。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改革“中国梦”的内涵之一。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    )

    A:   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
    B: 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
    C: 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
    D: 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延边州二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 10.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请回答: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延边州二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