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株洲南方中学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2.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下列关于行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时全国分设10个行省
    B: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C: 行省官员有更改赋税征收制度的自主权
    D: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株洲南方中学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3. 北宋基本解决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其主要措施是(     )

    ①文官任州郡长官    ②枢密使的设立   ③通判的设置    ④三司使的设置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湖南常德石门一中高一上段考(期中)历史卷
  • 4.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湖南常德石门一中高一上段考(期中)历史卷
  • 5.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A: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 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 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 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湖南常德石门一中高一上段考(期中)历史卷
  • 6.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百官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     )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九卿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湖南常德石门一中高一上段考(期中)历史卷
  • 7.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瞭望敌情的土堡。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湖南常德石门一中高一上段考(期中)历史卷
  • 8.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 9.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 10.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地方无选举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