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材料中不可能获取的信息是

    A: 当时仍然存在分封现象
    B: 儒学影响了选官制度
    C: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D: 中外朝制度初步确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有人说,宋代是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具体表现在
    ①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沿用   ②打破“坊”“市”界限,商业空前繁荣   
    ③理学思想注重气节和民族责任感,但纲常名教也摧残人性   
    ④开始出现诗的新形式词和散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

    A: 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 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 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D: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
  • 7.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 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 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 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A: 三司使
    B: 参知政事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下列四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选官制度下的文人情况,请按时间顺序排列(     )

    ①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和如则秘书。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

    ③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弟。

    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