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一历史场景最可能发生在(     )

    A: 西汉中期
    B: 新朝时期
    C: 东汉后期
    D: 三国时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这个制度就是(     )

    A: 刺史制度
    B: 察举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设立中朝机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贾谊·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而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 削夺王国的封地
    B: 夺去王侯的爵位
    C: 推恩令
    D: 继承西周分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判断下面关于汉初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汉初继承了秦代郡县制

    ②统治者从“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出发,实行分封

    ③封国与中央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④郡国并行极大地提高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贾谊《过秦论》,总结秦亡的教训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西汉的哪一项政策相呼应(     )

    A: 世卿世禄
    B: 独尊儒术
    C: 反击匈奴
    D: 与民休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英国于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其与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制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 国王权利进一步加强
    B: 内阁拥有立法权
    C: 国王权利进一步被架空
    D: 内阁阁臣听命于国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

    A: 察举制度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 科举制的创立
    D: 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

    A: 南方经济的影响
    B: 统治集团的更替
    C: 北方文化的衰落
    D: 民族融合的结果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朝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①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设立三省相互牵制与监督
    ③设枢密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 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C: 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 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