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一个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度
    B: 察举制度
    C: 科举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其目的是

    A: 壮大皇族力量
    B: 增强列侯的实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 皇权的独尊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等级制度的森严
    D: 文化专制的扩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

    A: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 汉武帝贪财暴虐
    D: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存在。下列各项中,能直接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太尉
    B: 宋朝设立三司使
    C: 元朝设立中书省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材,庶可救其不逮。”材料表明范仲淹强调

    A: 科举制应以辞赋取进士
    B: 科举制考经邦济国之术
    C: 改革以发展经济为核心
    D: 科举制导致“天下乏才”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10.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

    A: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D: 管辖边疆地区,维护国家统一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