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做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 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 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 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 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宰相张九龄向唐玄宗上书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成为唐中期后官员选拨的重要原则,其本质说明

    A: 郡县制的开始
    B: 刺史制的完善
    C: 科举制的缺陷
    D: 中书门下制的实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A: 创立郡县制
    B: 确立三省六部制
    C: 开创科举制
    D: 确立王位世袭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古代中国自秦以来形成了三个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朝参”——决策军国大事;由“三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的“集议”——通过并执行议案;“谏议”——谏臣要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决策时参考。“朝参”“集议”和“谏议”的作用发挥得最好的时期是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梁启超认为,在汉朝,中国发生了一场有意义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这场革命指的是

    A: 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
    B: 设置刺史
    C: 实行察举制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史记·周亚夫传》记载,窦太后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根据材料可以确定

    A: 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
    B: 皇帝凡事要与丞相商议决定
    C: “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
    D: 西汉早期的丞相位崇权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曹魏末年,颁布《魏官品令》,规定父辈的中正之“品”(现在的官品),成为其子弟起家任官的“资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选官的依据是

    A: 个人品质
    B: 官位品级
    C: 家世门第
    D: 知识才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A: 权力重心在中书
    B: 三省已具雏形
    C: 外朝受内朝牵制
    D: 皇权逐步加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 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 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 由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 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