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材料反映

    A: 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B: 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C: 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 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元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军机处
    B: 设行省
    C: 设三省六部制
    D: 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所指的这一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世官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行程序是(    )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 其弊端日益突出
    B: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C: 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 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 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 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北宋真宗时斯,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存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此材料可以说明

    A: 君主从此失去对财政权的控制
    B: 相权从此不再受到限制
    C: 李沆的做法利于北宋政权稳定
    D: 地方割据问题彻底解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上(唐太宗)謂侍臣曰:‘薛延陀倔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茍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二者何从?’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上曰:‘然,朕为民父母,茍可利之,何爱一女?’”此段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A: “存百姓”的思想
    B: 虚怀纳谏的胸襟
    C: “战而后和”的策略
    D: 文德治国的思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下图所示主要反映了

    A: 秦朝的三公制
    B: 隋朝的三省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