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隋唐君主为加强统治,致力于削弱门阀势力,唐初曾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氏降格为第三等姓氏,武则天提高进士科地位以打击擅长明经科的世族。到了晚唐时,唐文宗欲把公主下嫁给门阀世族时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反映出经过隋唐时期

    A: 宗法制与封建专制互为表里
    B: 科举制对士族没有产生影响
    C: 社会结构的改变十分缓慢
    D: 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并行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2.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祜的意见。崔祜所属的部门应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参知政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对应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二制
    D: 行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说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央官制的合理设计主要是指(  )

    A: 增加宰相来分散相权
    B: 分工合作来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
    C: 三省牵制来防止腐败
    D: 垂直管理来加强中央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

    A: 孝、廉的选官标准
    B: 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 科举考试的办法
    D: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 秦汉三公制
    B: 隋唐三省制
    C: 宋代三司使制
    D: 元代的中书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关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

    A: 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 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 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 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三司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行省制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 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 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