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 按品德选官
    B: 按军功选官
    C: 按门第选官
    D: 科举考试选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不禁令人想起古代以“孝廉”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 九品中正制
    B: 谏议制度
    C: 世官制
    D: 察举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制度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削弱了相权
    B: 保证了皇权独尊
    C: 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
    D: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
    B: 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 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 宋代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朝代(   )

    A: 明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

    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减轻地方财政开支
    D: 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A: 清朝人
    B: 汉朝人 
    C: 唐朝人
    D: 宋朝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 兵部
    B: 尚书省
    C: 中书省
    D: 门下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B: 宗法制得以恢复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A: 明代
    B: 秦代
    C: 汉代
    D: 唐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