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对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B: 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混战
    C: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
    D: 促进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 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材料二:

    图片_x0020_6

    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和行动?
    材料二人物有怎样的政治主张?他与孔子的治国思想有什么不同?
    以上人物不同思想主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百家争鸣
  • 3. 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人民的敬重。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百家争鸣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请回答:

    “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什么时候?
    该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
    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 5. 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专题片《齐鲁青未了》中,提到两位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一位提倡“仁者爱人”,另一位主张“民贵君轻”。这两位思想家分别是(    )
    A: 老子、孟子
    B: 孟子、墨子
    C: 孔子、孟子
    D: 孔子、墨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百家争鸣
  • 6. 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下列主张属于“孔子的智慧”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C: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百家争鸣
  • 7. 思想解放运动能促进社会发展。下列属于中国近代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有(     )

    ①百家争鸣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平湖市2017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选择题训练一
  • 8.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历社与社会试卷
  • 9.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反映了西周的(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监察制
    D: 宗法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与社会试卷
  • 10. 将下列人物与其观点连线。

    老子           民贵,君轻

    孟子           兼爱,非攻

    墨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韩非子         自然,无为

    孙子           法与时移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与社会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