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家派往小县做官。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 齐国
    B: 楚国
    C: 燕国
    D: 秦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与社会试卷
  • 2.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司母戊鼎、甲骨文等文物,可以了解我国哪一时期的历史(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周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与社会试卷
  • 3.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他(    )

    A:   有教无类
    B: 克己复礼
    C: “仁”的思想
    D: “仁政”思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与社会试卷
  • 4. 孔子的弟子整理的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该书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时,武帝采纳了学者董仲舒的建议,排斥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与社会试卷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即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他说:“中国之教(教化的恩想),得乳子而后立;中国之政(政治制度), 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若联系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你认为夏曾佑先生所说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

    夏先生的上述说法为史学界所公认。现将夏先生的观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历史与社会试题(三)
  • 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告别寒假重返校园的第一天,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成了开学第一课的“主角”。除古诗词外,如果你有机会再学习一项传统文化,你会选择什么?

    有人说得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请你谈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意义的认识。

    我国的优秀古诗词,深深影响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着文化建设的正能量。请你依据下列古诗或名言的内涵,写出自己的做法。

    古诗警句

    做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历史与社会试题(四)
  • 7. 中国象棋被誉为“纵横之智慧,浓缩之历史”。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 “楚河汉界”源于秦国某年的历史
    B: “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秦始皇
    C: “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元代
    D: “围魏救赵”的战术思想源于战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二)
  • 8.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治理国家的开始)”,与此观点最为接近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一)
  • 9.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百度百科 民族融合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

    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什么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请问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举出一例即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二)
  • 10. 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

    A: 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
    B: 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
    C: 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 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