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一天下课后,小明、小亮和小强正在争论。小明说:“种在肥沃的土壤中的种子容易发芽。”小亮说:“种在贫瘠的土壤中的种子容易发芽。”小强说:“不管是在肥沃的土壤还是在贫瘠的土壤,种子都容易发芽。”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小明,小亮和小强利用100颗绿豆种子来设计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将等量的土壤(采自同一地点)分别装入A、B两个相同的烧杯中。

    步骤二:将100颗大小相近、颗粒饱满的绿豆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种入两烧杯的土壤中。

    步骤三:定期在A烧杯中浇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含植物所需的无机盐),在B烧杯中浇               

    步骤四:将两烧杯置于25℃的环境中,观察、记录。

    将步骤三补充完整
    用100颗种子做实验的目的是
    你认为,该实验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实验结果发现,不管浇水还是浇营养液,测量的数据基本相同,说明植物种子的萌发与土壤的肥沃程度。(填“有关”或“无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天台县赤城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统练试卷
  • 2. 【资料】1583年,伽利略经测量发现悬挂的油灯摆动时具有等时性。如图所示,将密度较大的小球作为摆球,用质量不计、不可伸缩的细线悬挂于O点,组装成一个摆,在θ<5°时,让摆球从A点静止释放后摆动,摆的周期(摆球往返一次的时间)只与摆长l(摆球重心到悬挂点O的距离)有关。


    【质疑1】小科认为:摆球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所以相同条件下摆动会越慢,周期会越长。

    【探究1】选择不同的小球作为摆球进行实验:①测摆球的直径D和质量m,计算出b摆球的密度ρ;②组装摆;③调节摆长,使摆长为800.0mm;④在0<5°时,让摆球从4点静止释放后摆动,测出摆动30次的时间T30;⑤计算周期T;⑥用木同的摆球重复上述实验。

    【数据】摆长1=800.0mm

    次数

    1

    2

    3

    4

    物理量

    铝球

    铁球A

    铁球B

    铜球

    D/mm

    22.22

    22.24

    22.20

    22.20

    m/g

    15.5

    25.3

    44.7

    51.0

    ρ/g·-3

    2.7

    4.4

    7.8

    8.9

    T30/s

    53.88

    53.94

    53.85

    53.87

    T/s

    1.796

    1.798

    1.795

    1.796

    【思考1】测摆周期是通过测T30后求出T,而不是直接测T,这是为了 。
    实验数据说明,摆长一定时,摆的周期与物体的质量(填“有关”或“无关”)。这一结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质疑2】为什么资料中要求用密度较大的小球做摆球呢?

    【探究2】小科用D=39.86mm、ρ=0.08g/cm3的乒乓球按上述实验方法测出T=2.023s。

    【思考2】摆长一定时,用乒乓球做实验测得的T明显变大。其实,当摆球密度很小时,空气对摆周期的影响不可以忽略,因为摆球受到的外力—  不可忽略了。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
  • 3. 小华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工程车的车斗慢慢倾斜到一定程度时,车斗中的石料就沿车斗斜面滑落下来(如下左图所示)。小华想,车斗中的石料如果减少些,要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是否可以减小些?

    于是小华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先把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质量为100克带有钩码槽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如图所示。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三个50克的钩码,将木板的右端慢慢抬高到一定高度时,木块开始下滑,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h=20厘米。

    ②第二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两个50克的钩码,第三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人一个50克的钩码,分别重复上述实验。

    请你帮小华同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小华发现三次实验中,木块开始下滑时木板的倾斜程度是一样的。那么车斗中的石料能刚好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明认为可能与石料和车斗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于是他进行如下探究:

    将一块棉布、一块毛巾分别铺在长木板上,把放有一个50克钩码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慢慢抬高木板的右端直到木块开始下滑;测量并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分别为24厘米和30厘米。

    根据小华和小明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根据以上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其他类似的疑惑,比如“为什么道路桥梁的引桥要做到一定长度?”“为什么?”等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
  • 4. 为了使大众吃得明白、吃得健康,我国规定包装食品必须标注营养成分表,标注的内容包括能量以及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碳水化合物即糖类),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NRV%表示每100克该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占人体一天所需该营养素的百分比)。

    以下是某品牌饼干的营养成分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能量           每100克        NRV%

    能量          2369千焦        28%

    蛋白质        7.6克            13%

    脂肪          38.3克           64%

    碳水化合物    46.1克           15%

    钠            400毫克          20%

    每100克该种饼干中具有2369千焦能量,这些能量不可能来自4种营养素中的
    钠的过多摄入会引发高血压等慢性心血管疾病,因此国家卫计委推荐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通过计算判断。接该企业依据的钠营养素标准,若人体摄入的钠全部来自食盐,则人体摄入的食盐量是否符合卫计委的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每年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会大幅度上升,原因之一是寒冷导致血压升高。冬季血压升高最直接的原因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
  • 5. 墨水沾到衣服上,很快就会渗入衣服,这种液体主动流进狭窄空间的现象称作“毛细现象”。毛细现象中液面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

    【建立假设】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粗细有关。

    【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假设,他们将半径分别为r、1/2r和1/3r的细玻璃管立于水中,观察水位上升的情况(如图为示意图)。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交流与表达】

    ①发生毛细现象范围内,如果用足够长的半径为1/5的细管,请预测水位上升的高度为

    ②该小组还想研究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请帮他们完成方案设计。

    建立假设

    实验方案

    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
  • 6. 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

    A.与水的温度有关 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是否搅拌

    溶解快慢

    5 克块状冰糖

    100 毫升、10  ℃的水

    缓慢

    5 克块状冰糖

    100 毫升、80  ℃的水

    较快

    5 克粉末状冰糖

    100 毫升、80  ℃的水

    快速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  ℃的水

    较慢

    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填字母)。  
    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为了验证猜想C,应选择进行比较。
    通过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有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义乌市六校联考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7. 据报道,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某科学兴趣小组对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实验器材:1cm厚的石膏板若干、质量为50g的鸡蛋数枚。

    实验过程:无风环境下,将鸡蛋从楼上静止释放,砸中铺在草坪上的石膏板,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楼层

    实验现象

    1

    5

    鸡蛋破碎,石膏板凹陷且出现一圈圈螺旋状的裂纹

    2

    15

    鸡蛋破碎,石膏板被砸中的地方出现小坑且破裂

    3

    25

    鸡蛋破碎,发出巨响,石膏板被击穿

    实验中,鸡蛋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可以通过反映出来。
    该实验的变量是,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同一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与高度有关,高度越高,

    其破坏力越大。据此,请你提一条安全建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试卷
  • 8. 小科从资料上获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但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还能跟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Mg + N2  Mg3N2。欲验证“镁能在氮气中燃烧”,小科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一)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闭合铁夹,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内至完全反应;

    ③待装置冷却后,打开铁夹,观察到倒流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20%;

    ④拔出瓶塞,将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到镁条在瓶内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图二)。

    第30题图一

     

    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②的实验目的是
    若不进行步骤③的操作,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小敏认为可利用镁带直接在集气瓶内燃烧(如图三)来验证实验结果,根据小敏的实验设计,当观察到现象时,可确定镁能在氮气中燃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十校联考试卷返校考试卷
  • 9. 绿色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在大气中。下表中的数据显示了一株植物在一天的主要时段内散失水分的量。

    时间

    散失水分的量/克

    时间

    散失水分的量/克

    7:00-8:00

    190

    17:00-18:00

    213

    9:00-10:00

    209

    19:00-20:00

    190

    11:00-12:00

    221

    21:00-22:00

    100

    13:00-14:00

    233

    23:00-24:00

    90

    15:00-16:00

    227

    水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      (填字母)。
    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可以发现,该株植物一天中散失水分的量最多的时段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请你推测该株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量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10. 某同学在课堂见老师拿单摆做了相关实验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疑问: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否和摆锤的质量有关?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利用支架、细线、长纸板、细沙、沙漏(细沙能匀速流出)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细沙倒入沙漏,同时将沙漏向侧拉开一定角度后释放,让单摆摆动起来,一段时间后,形成的沙堆如图甲(纸板上的虚线O1O2位于沙漏静止时的正下方)所示:两边细沙多,中间细沙少。

    实验二:如图乙,将沙漏向一侧拉开一定角度后释放的同时,以V1速度匀速拉动下方纸板1;一段时间后,形成纸板1上的沙堆曲线,如图丙所示。

    实验三:另取纸板2,同实验二的操作,但以V2速度匀速拉动下方纸板2,形成纸板2上的沙堆曲线。

    由实验一可知,单摆从一端摆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速度大小如何变化?
    在实验二后,他又进行了一些简单操作,得出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时间和摆锤质量无关。请简述该同学进行的操作以及获得的能支持上述结论的证据。
    取纸板2中沙堆曲线CD部分与纸板1中AB部分进行比较,如图丁所示。经测量CD=AB,若纸板1的移动速度V1=3米/秒,则纸板2的移动速度V2=米/秒。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