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科学拓展学习小组的同学欲探究碳酸钠(Na2CO3)与碳酸氢钠(NaHCO3)的性质。

    【探究目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是否相同。

    【设计实验】小金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 应进行的操作是同时将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全部快速注入试管中,通过比较气球膨胀的快慢,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的科学方法是(选填“类比法”、 “转换法”或“建立模型”)。
    小华同学提出,由于两者反应都较快,无法直接进行定性比较,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定量研究。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稀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时,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3所示。

    ①连通管的作用是

    ②实验中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稀溶液”的目的是

    【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理由是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兰溪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10月检测试卷
  • 2. 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发生装置】结合实验原理,图1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是

    【实验探究】

     探究Ⅰ: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CO2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组别

    大理石的质量/g、颗粒大小

    m 块状

    m 块状

    m 粉末状

    m 粉末状

    盐酸的体积/mL、浓度

    V 稀盐酸

    V 浓盐酸

    V 稀盐酸

    V 浓盐酸

    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选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探究Ⅱ:性质探究

    做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NaOH溶液加入充满CO2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结论。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CO2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CO2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由此,小科得出CO2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CO2与NaOH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结合图2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

    【拓展提高】

    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3)。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2

    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练习卷
  • 3. 某学习小组想探究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Ca2+、Mg2+、HCO3-等离子,在加热条件下,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碱的混合物)。同时,他们还查阅到有关物质的溶解性,认为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 , 可能含
    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取上层清液后加入,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无
    乙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按图甲组装仪器,将50g水垢试样研碎后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药物进行实验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图乙曲线);

    ③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空气;

    ④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⑤重复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讨论:操作③中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空气的原因是,装置I的作用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练习卷
  • 4. 碱式碳酸锌[Znx(OH)y(CO3z]是制备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小金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第19题图

     
    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
    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 (选填“200”“300”或“400"),才能彻底分解碱式碳酸锌。
    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关闭通入N2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哪一装置中的什么现象来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练习卷
  • 5. 小金通过如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 的集气瓶A中注入过量的20% 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写出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独立作业卷
  • 6. 小金发现每到下午自己就会感到头晕犯困,怀疑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超标,于是他设计了如图装置,测量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实验时,先将装置A的注射器抽满空气。再全部推入装置B、C中,重复推拉100次。
    实验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抽取空气时,开关a、b的状态应是
    装置B的作用是
    实验中重复抽拉注射器100次的目的是
    小徐认为小金的实验结果可能偏大,以下支持小徐观点的是

    ①空气中存在一些其他酸性气体也被C装置吸收

    ②推动注射器速度大快导致部分气体末被c装置完全吸收

    ③有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水蒸气从最右侧导管口进入c装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独立作业卷
  • 7. 炎炎夏日,喝上一杯汽水会给我们带来清爽凉快的感觉。右图是某种雪碧汽水标签中的部分内容,小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柠檬酸是一种无色晶体,能溶于水,属于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香料、苯甲酸钠、白砂糖等不显酸性。小明想利用此种雪碧汽水和同学们进一步验证柠檬酸的酸性:

    品名

    雪碧汽水(清爽柠檬味)

    配料

    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酸、香料、苯甲酸钠

    保质期

    18个月

    注意

    禁止加热、避免阳光直晒

    ⑴小明首先将适量的雪碧汽水倒入一洁净的试管中,然后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石蕊试液变红色。据此,小明断定柠檬酸确实具有酸性。

    ⑵小科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不够严密,他的理由是;他建议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步操作,即把①中已经变红的混合液加热,若看到,这样就能充分证明柠檬酸确实具有酸性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测试试卷
  • 8. 雨、雪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溶解了空气中SO2及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请回答下列有关酸雨的问题:

    大气中部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一般的雨水呈微弱的酸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已知CO2的饱和溶液常温下pH不小于5.6。通常空气中CO2的含量大于SO2的含,但人们反而将空气中的SO2认定为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同学想通过如右图的实验寻找证据,你认为下一步的实验步骤是测定,根据实验结果,就可认定SO2溶于水有形成酸雨的可能。
    要完成上述实验,应选择下列试剂(试纸)中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精准教学阶段性综合分析材料(一)
  • 9. 化学在我们身边。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用化学式表示)。

    A.硫酸铜    B.硝酸钾  C.水银  D.氮气  E.食醋    F.石灰石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
    可用于配制杀菌剂波尔多液的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舟山市金衢山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9月质量检测试卷
  • 10. “我爱科学”小组查阅资料发现:①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

    ②CH4在高温下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

    为探究上述反应的部分产物,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的装置。
    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得出结论:以上实验证明CH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反应且有水生成。老师指出他们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气囊内储存气体回收利用并进行成分鉴定,将气囊内的气体通过足量的碱石灰后用燃烧法测定,测得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1,该数据引起小组同学对气囊内气体成分的质疑,出现该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实验过程中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无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9月质量监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