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 10m、500m 和 1000m 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主要指海拔)和遗传(指不同海拔的植株)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 500m、1000m 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 10m 处。

    ⑵收集数据:要测量第二年秋天

    ⑶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试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 10m 处的野菊株高

    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 10m 处的野菊株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 2. 近年来,某地发生多起造纸厂废水灌溉事件。农民用未处理的造纸厂废水灌溉菜地,导致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发生变化。小明为了探究造纸厂废水是否影响菜豆种子的发芽率,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作出假设:
    方法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标号 A、B,每个培养皿底部垫有两层纱布,将 200 粒大而饱满的菜豆种子平均放入 A 和 B 中。

    ②向 A 培养皿中倒入适量不含造纸厂废水的清水,向 B 培养皿中倒入

    ③将 A、B 两个培养皿放在适宜种子萌发的相同环境下培养,每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7天,记录菜豆种子的萌发情况。

    ④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的菜豆种子发芽率:A 培养皿中的菜豆种子发芽率是 93%,B培养皿中的菜豆种子发芽率是 34%。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明将该实验重复做了多次,其目的是

    ②根据上述实验的方法步骤,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③根据上述实验,请你给造纸厂提出治理建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 3. 鲜花人人喜爱,但“好花不常开”。于是,鲜花保鲜问题便成为喜爱鲜花的人工作之余所关注的问题。为了探索“延长鲜花保鲜的条件”,小亮和小华提出了种种假设,并设计如下试验:


    ①取两只等大的锥形瓶,分别标上 A 和 B;

    ②在 A 和 B 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然后在 A 中加入 2颗维生素 E,并搅拌使之溶解;

    ③在 A 和 B 中各插上一支同样新鲜的玫瑰花(如图),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隔 12 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观察记录。

    他们设计这个实验想要检验的假设是
    他们准备 B 组的作用是
    通过实验,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时,则应该( )
    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你认为鲜花该如何保鲜?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衢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 4.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段劈开的竹筒(长 15 厘米)、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为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衢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 5. 小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竹林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小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建立猜测和假设
    C: 制定计划
    D: 获取事实与证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衢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 6. 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某兴趣小组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探究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方案I:在两玻璃片上同时分别滴加少量相同体积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将2张湿润的pH试纸分别置于距玻璃片上方15厘米处(如图甲),比较2张pH试纸变色的时间。

    方案II :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湿润的pH试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乙),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你的合理猜想是
    请指出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
    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台州市2018年中考科学试卷
  • 7. 镉是重金属污染中最受关注的元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秋华柳对镉具有较强的耐受和富集能力。为研究秋华柳受镉污染时,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选取生长基本一致的幼苗,在不同镉离子浓度的土壤中进行分组实验。18天后测量植株各部分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秋华柳叶片铁元素含量与镉离子浓度的关系是
    由实验结果可知,秋华柳的变化可作为其受镉污染程度的指示。
    对镉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可采用化学沉淀法,即将土壤溶液中的镉离子形成沉淀物而降低污染。已知氯化镉易溶于水,碳酸镉和氢氧化镉难溶于水。下列物质可用于处理土壤镉污染的是______。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台州市2018年中考科学试卷
  • 8. 纸币的使用频率越高,纸币上的细菌数量越多。某中学科技活动小组从银行、商店、农贸市场及医院收费处随机采集 8 种票面值的纸币样品各 30 张,分别用无菌生理盐水漂洗各种纸币,对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测得如下表的数据,请回答如下问题:

    面额

    细菌总数(个/30 张)

    每张的细菌数(个/张)

    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个/cm2

    2角

    126150

    4206

    34

    5角

    147400

    4913

    34

    1元

    363150

    12106

    68

    2元

    363100

    12127

    67

    5元

    98800

    3293

    16

    10元

    145500

    4833

    27

    50元

    25700

    857

    4

    100元

    12250

    408

    2

    由数据可推理出面额纸币的使用频率较高。
    在使用表中数据推出上述结论的过程中,为使结论更为可靠,应比较各面额纸币的数据(填“细菌总数”;“每张的细菌数”;“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 9. 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某课题组对酒精灯火焰部分的温度进行探究,下面是他们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成的图象。

    请回答:

    由上面的曲线可知,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点出现在(填“焰心”、“内焰”或“外焰”)部分。
    使用酒精灯时,有下列四点注意事项,其中三项是为了防止火灾,剩余一项是防止酒精灯不易点燃,这项是( )。
    该课题组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是
    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
    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造成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 10. 去年以来,许多地方实施了禁止酒后驾车的“禁酒令”。为什么要实施“禁酒令”?小

    敏猜想:

    ①可能是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

    ②可能是饮酒后人对红、绿灯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

    你的猜想,可能是饮酒后人
    为了验证猜想①,小敏对一些成年人进行了饮酒前后反应能力的测试,具体操作如下(如图):

    A.小敏将直尺一端拿住,0 刻度朝下,让被测试者将拇指和食指放在直尺 0 刻度附近;

    B.小敏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者迅速将直尺夹住,记录被测试者夹住直尺处的刻度值:

    C.被测试者重复上述实验 3 次,计算平均值填入表中。

    参与人

    A

    B

    C

    D

    E

    F

    G

    H

    I

    J

    K

    饮啤酒数/杯

    2

    2

    4

    4

    6

    6

    8

    8

    10

    10

    10杯以上

    饮酒后反应/厘米

    18

    15

    19

    15

    22

    22

    24

    25

    26

    28

    无法完成测试

    饮酒前反应/厘米

    14

    13

    14

    12

    13

    14

    13

    12

    12

    13

    13

    a.小敏对参与人饮酒前进行测试的目的是

    b.表中数据说明,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