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小常同学从课外资料中了解到,庄子曾提出:如果水积得不够多,那么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也就是说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多少有关。庄子的说法有道理吗?


    小常从实验室找来了烧杯、木块(不吸水)、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研究浮力大小是否和水的多少有关。他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如图甲)。再将木块放入烧杯内的水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然后他(填操作),发现木块仍然漂浮。经分析可知,木块两次受到的浮力都为牛。从而得出木块漂浮时浮力大小与水的多少无关。
    小常进一步开展了如图丙实验。往两个形状相同的塑料盒 A、B 中各加入 10 牛的水,再将 B 盆放入 A 盆,B 盆漂浮。这时 B 盆所示浮力:F =GB +10N>10N。继续往 B 盆内加 30 牛水,B 盆仍漂浮。小常此实验的目的是
    结合小常的探究活动,你认为面对前人的观点,应采取的做法是       
    根据以上探究活动可知,重 50 牛的水可以产生的浮力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 2. 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证假设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

    结论

    在 2 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mL 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其中一个烧杯用玻璃棒搅拌

    在搅拌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

    (填“快”或“慢”)

    假设二正确

    【反思评价】

    ⑴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⑵用分子观点解释温度的影响

    ⑶在本实验中搅拌能加快晶体溶解速度的原因

    ⑷要使试管里的固体加速溶解,常采用的方法是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 3. 某校科学探究小组探究植物生长与音乐的关系。取40株长势相同的水仙花,置于室外采光相同、温度相同、土壤肥力相同处,于相同时间浇相同的水(成分相同、体积相同)。对其中30株按10株一组分别在其旁边播放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另外10株不播放音乐并置于一安静的环境中(声音保持在30分贝以下),20天后观察各组生长情况。各组水仙花的长势情况如下表:

    编号

    1(古典音乐)

    洁白,肥大

    碧绿,粗壮

    茂盛,生机勃勃

    2(乡村音乐)

    正常生长

    绿色,虽较细但健康

    长势较好

    3(摇滚乐)

    很小且少

    向一边倾斜,扭曲

    枯黄,发蔫

    4(不播放音乐)

    正常生长

    绿色、细、有倒伏

    长势较好

    在编号3这一组发现植株会向一边倾斜,请你预测一下,此时植株会向(填“朝向声源”或“背向声源”)边倾斜。
    其中是对照组的是(填编号)。
    你的结论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3.1 植物的感应性(第1课时) 同步练习
  • 4. 在研究“变扁了的乒乓球如何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了乒乓球的复原是依靠球内空气的受热膨胀的看法,这应该属于实验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收集证据
    C: 建立假设
    D: 分析实验现象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六校联盟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 5. 下面是最早发现青霉素(抗生素的一种)时,弗莱明所进行的观察和探究过程: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偶然见到青霉菌,在其周围无细菌生长;在没有青霉菌的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把青霉菌放入培养液中观察,使用这种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是: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最为恰当的是         
    结论是:
    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实验,其实验方法是.若实验的结果为,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国庆独立作业
  • 6. 细心的小明发现,在桔园周围会经常看到一些白色的袋子,袋子上写着“戴挫霉”几个字,为了解这种物品的作用,小明特意上网查看了一下:广泛用于柑橘、香蕉等水果采后保鲜。为探究“戴挫霉”对霉菌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色彩相同、大小相同的桔子30个,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戴挫霉溶液浸泡中,乙组用等量的清水浸泡。15分钟后,取出浸泡后的桔子,用干净的毛巾擦干,都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放置。

    ②20天后观察桔子的表面。发现甲组的桔子表面仍然鲜艳,但乙组的桔子表面长有霉菌。 请分析回答:

    该实验的假设是什么?
    该实验中,乙组的作用是
    用较多数量的桔子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小明能得出什么结论?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国庆独立作业
  • 7. 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D: 作出解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10月联考试卷
  • 8.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探究“苍蝇为什么停下来就匆忙搓(cuǒ)脚?”他们认为:“苍蝇的‘脚’上有辨别味道的感觉器官,其上沾有污物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为了能时刻辨别味道,苍蝇必须经常搓掉‘脚’上的污物,保持其清洁。”请完善下面的实验设计,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的污物”。

    材料用具:两个透明的干净玻璃瓶、若干只活苍蝇

    实验思路:

    在甲(瓶内无脏物)、乙(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数量的活苍蝇;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同一时间内观察记录甲、乙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若,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无关。反之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有关。

    此实验步骤中的甲装置起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10月联考试卷
  • 9. 某同学做了“探究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在A、B、C三个干净的培养皿中分别铺上两层滤纸,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如下图)。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右表:

    装置

    实验结果

    A

    种子不萌发

    B

    种子萌发

    C

    种子不萌发

    该同学设计A与B的对照实验可以说明,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若只设置B、C装置进行实验,则探究的问题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10月联考试卷
  • 10.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排列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④⑥⑤③②①
    C: ④③②⑥⑤①
    D: ③④⑥①②⑤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