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重视农业
    C: 奖励军功
    D: 推行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2. 2021年1月1日,《平天下—秦的统一》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图③展现的是展品 “杜虎符”(战国时期)的左半符,上刻铭文: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该文物的出土能印证的史实是( )

    A:   战国后期秦国军队强大
    B: 战国后期秦国军权高度集中
    C: 战国时期秦国虎符盛行
    D: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人数少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贵州省织金县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3. 《汉书·沟洫志》记载:“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与材料有关的是(    )
    A: 治理黄河
    B: 开凿灵渠
    C: 修筑都江堰
    D: 开凿大运河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南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4.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的最主要的措施是(    )
    A: 鼓励耕织
    B: 奖励军功
    C: 承认土地私有
    D: 建立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南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5.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哪几类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6.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 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 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 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7. 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遺,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出现了9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先后出现过3次公认度最高的“盛世”即西汉初盛世,唐初盛世,以及“康雍乾”的清朝盛世,对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需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看待,不能过分夸大其历史影响。其实,有些没有出现过所谓封建盛世的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秦朝、隋朝和元朝,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开创性。

    ——摘编自《再论中国古代的盛世》

    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最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据材料二,概括北魏迁都的原因及影响
    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科举制的优势有哪些?
    列举秦朝、元朝政治制度方面的开创性的表现?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序号

    史料

    解读

    1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卫鞅认为: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实行变法。

    2

    ①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平民可因军功拜府。

    ②普遍推行县制,其官员受君主任免,集权于朝延。

    ③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生产栗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

    左边变法措施中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是______,利于经济发展的是______。(每项选填一个序号)

    3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左边史料反映的改革施是____④____

    4

    秦孝公保肴、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强兵,长雄诸侯。……,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史记》

    依据左边划线部分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次变法的影响是___⑤____

    5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壬寅,(孝文

    帝)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

    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左边史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有:穿汉服、____⑥____

    6

    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反映了魏帝为巩固统治,革除鲜卑故习,学习汉族礼仪文化,使鲜卑族汉化的史实。

    材料二: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次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魏帝改革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交融的一次总结。魏帝冲破重重障碍,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毅然地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善材料一“解读”。
    以事件为依据,将以上史料分为两类。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以上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9. 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是学科素养要求之一。以下内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①战国时期,商鞅由魏入秦

    ②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③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

    ④商鞅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10.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改革性质的是(    )
    A: 推行县制
    B: 奖励军功
    C: 奖励生产
    D: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济南市商河县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