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它的建造,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并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这里的“它”指的是(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大运河
    D: 郑国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福安市老区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质量检测试卷
  • 2. 商鞅变法后,史书描述秦国“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提升了秦国国力
    B: 促进了民族交往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促进了文化交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福安市老区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质量检测试卷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摘编自《战国策》等

    材料二: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步六孤
    拔拔 长孙 贺兰
    达奚 独孤
    丘穆陵 尉迟
    根据材料一,指出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材料反映了商鞅的哪些改革措施?(列举二例)
    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福安市老区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质量检测试卷
  • 4.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本身劳役或赋税)……宗室(王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家族的名册)。”出自《史记》的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 武王伐纣
    B: 管仲改革
    C: 商鞅变法
    D: 文景之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黄石市大治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5. 当今的水利专家考察了整个工程的设计,都对它的科学性惊叹不已,无论是飞沙堰的功能,还是鱼嘴分水堤的修筑,设计之合理、用料之节省、效果之显著,堪称世界奇迹。这里评述的“工程”是(   )
    A: 灵渠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三峡水利工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黄石市大治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6. 商鞅变法中突出体现了否定血缘贵族体制的措施的是(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按军功授爵
    C: 奖励耕织
    D: 建立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醴陵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7. 商鞅变法规定,生产布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而改做工商者,罚为官奴。这项措施(   )
    A: 确定了重农抑商政策
    B: 阻碍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C: 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D: 实现了铁犁的迅速推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醴陵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继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秦军的战绩是全胜95%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3次,败北4次。

    ——摘编自粟劲 《秦律通论》

    材料三:北魏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因而遭到其他民族反抗;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

    材料四: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

    ——摘编自《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一中“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
    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魏的什么社会现状?
    材料四中“从平城到洛阳”这一举动是北魏的哪位皇帝实施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为“汉化先行者”,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蓝田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9.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 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 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D: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10. 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动荡时代的相遇)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00013

    ——摘自百度网

    (统一时期的相逢)

    材料二 (公元前200年楼敬建议)“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配送嫁妆……刘邦听从了建议……后来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

    ——张秀平、王晓明《古代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十五)

    材料三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漠北匈奴主力丧失殆尽,残兵败将远循逃命不敢再战”。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分裂时际的相交)   

    材料四:

    图片_x0020_100014

    材料五: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摘选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复兴时势的相望)

    材料六:“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2019年的讲话

    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往来与斗争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材料二、三反映了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图片一反映的事件有什么意义?根据所学,指出与图二恩格斯的论述最吻合的一次改革是什么?
    根据材料五分析归纳北方民族大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历史与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观?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