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图片_x0020_100012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图片_x0020_100013

    材料四  今亡(逃亡)亦死,举大计(发动起义)亦死。等死(一样的死),死国(意为推翻秦朝,夺取政权)可乎?

    材料五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六  以下是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也请写出代表这个国家的序号。
    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上图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之间的关系,秦朝开创的这一政治体制是什么?
    请你给下表命制一个合适的主题。

    秦朝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

    统一文字

    交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宽窄、开凿灵渠.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据材料五和所学,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材料六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2.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 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

    变法之令。﹣﹣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魏主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一中卫鞅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他的理论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
    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材料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中魏主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这场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这两次成功的改革,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泰兴市珊瑚初中2020-2021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3. 下图所示工程修筑于战国时期,至今仍碧水长流。如果想一睹这一古代工程的风采,应该到(    )

    A: 浙江绍兴
    B: 湖北随县
    C: 四川成都
    D: 河南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尚志市珍珠山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4. 改革和统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材料一 】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材料三】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据材料一,“商君”是,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商君的做法和“始皇”“并天下”有何关系?

    据材料二,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创立了制度。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了 、 措施?
    材料三中的“魏主”是,材料三反映了“魏主”的措施是

     

    你最赞同谁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尚志市珍珠山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5.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
    A: 城濮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赤壁之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潮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6.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石油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 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潮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7. 有人曾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 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B: 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 战国时期大国争锋
    D: 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8. 商鞅变法后,“秦战未尝不可,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秦军强大的战斗力主要得益于 (   )
    A: 奖励军功
    B: 统一度量衡
    C: 推行县制
    D: 允许土地私有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9.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 要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   )
    A: 都江堰
    B: 驰道
    C: 灵渠
    D: 大运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不仅从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从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过实行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革大强”的封建国家。秦并巴蜀后……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封建改革,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于是,都江堰应运而生。

    ——吴金钟《都江堰兴建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材料二  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材料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局势和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中国共产党最终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式并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按照协议,进藏部队先后进驻西藏各个国防重镇,结束了西藏边境线上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根据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中共西藏工委和驻藏部队实行生产自给,解决军需民用,大力兴建公路、机场、水利、工厂、农场等,先后组织13批1 000多人次到内地参观访问,增进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共同发展进步创造了基本前提。

    ——黄慧《历史抉择奠定发展进步基础》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什么能“应运而生”。
    根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综合上述问题,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2021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