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其中用于提供灌溉用水的是()

    A: 内江
    B: 外江
    C: 都江鱼嘴
    D: 飞沙堰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九年级历史二模试卷
  • 2. 《战国策》指出:“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表述与商鞅变法内容相符的是(   )
    A: 奖励军功
    B: 废除贵族特权
    C: 严明法度
    D: 建立县制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20年初中历史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卷(二)
  • 3.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图片上的历史

    材料三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实施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以缓解当时的失业贫困和生产萎缩的严重压力。1935年初,成立公共工程振兴局,主持建设公共工程,从1935年到1941年平均每月用工达211.2万人,耗资113亿650万美元,兴办了25万个工程项目。

    ——摘编自常运生、可风《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公共工程”》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商鞅是如何推行“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和“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的?
    根据材料二中,要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作坊里的日本人在近代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这些话的?
    根据材料四,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办的“公共工程”有哪些特点?
    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2020年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
  • 4.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有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材料二  而在中国,烈士陵园日渐冷落,墓碑管理不善、字迹斑驳脱落。很多年轻人所记得的二战历史,已经贫乏。有多少年轻人在看到抗日将领名字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又有多少年轻人曾在英烈的墓前停驻片刻?今天,年轻的一代有幸生于和平时代,难道他们就不应当对那些舍生忘死、救国于危难的英烈们,怀有一点最基本的敬意和感激吗?牢记历史,不该只是购物时义愤填膺的拒绝日货;更不该是将烈士墓前的花篮顺手牵羊,或是微笑着任小孩攀爬刻着烈士姓名的纪念碑。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的历史记忆,是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感激,我们需要一个深邃的声音时刻提醒: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那段真实的历史代代相传!

    ——摘自《人民日报》2006年9月3日文章(有删节)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2例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国的脊梁”及其事件。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2例抗日战争史中的“抗日英雄”及其事迹。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铭记历史的民族才有根,热爱英雄的民族才有魂,“英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英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为题目展开论述,形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①有道德良知,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尊重历史规律,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③要对“辛亥革命精神”、 “五四精神”、“北伐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的“三种”中华民族精神展开论述,要涉及到具体的人物及其精神事迹,让那段历史活起来,让英雄人物站起来。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2020年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
  • 5. 改革是社会不断发展中自我完善的过程,合理的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即位之初,东方六国强大而秦国弱小,诸侯皆卑(鄙视)秦。新法“行之十年,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国真正实现“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摘编自冯雨晴《从变法者角度看商鞅变法成败》

    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初期,曾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有作为,他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其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材料四: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此举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秦国“兵革大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写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一条唐玄宗的改革措施。唐玄宗开创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什么改革建议?其施行的方略及具体措施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怒江兰坪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6.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图片_x0020_100007

    材料二:《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还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材料四:“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材料一的图5是哪一朝代创制的货币?请写出图6所示灌溉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中“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指的是中国的哪一制度?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这一制度正式确立?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首创的什么制度?元朝时,中央设置在西藏地区的地方官署名是什么?
    材料四中的“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为适应这一历史潮流,在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一重要改革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变革创新的看法?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7. 《战国策·秦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一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这表明变法(    )
    A: 法令公正且执行严格
    B: 使社会治安良好
    C: 使秦国国力得到增强
    D: 激发了秦军斗志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20年九年级历史返校前适应性线上模拟测试卷
  • 8.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八里岔中学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
  • 9. 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

    ﹣﹣虞集《道园学古录》

    【经济篇】

    材料三: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科技篇】

    材料四: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改革篇】

    材料五: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六: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民族篇】

    材料七: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者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

    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为了加强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材料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是什么?元朝还在中央设置了哪一机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写出材料三图1和图2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中的“文学方面”指宋朝的什么?这“三种东西”再加上哪一发明合称为“四大发明”?
    中医在世界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什么?
    材料五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六中“北魏是汉化先行者”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清朝以册封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统治的政策。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2020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10. 2012年甘肃省委积极组织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害民”行动,实现我省与祖国同步奔小康的目标。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十分重视改善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余秋雨

    材料二;“驱除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四:(1978年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高

    兴的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一中的“了不起的工程”指的是哪一工程?
    孙中山将料二阐发为“三民主义”,材料中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为了改变材料二反映的土地不合理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
    材料四中“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的原因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部编版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