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桓宽曾写道“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作者描写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文景之治
    D: 贞观之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平度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哪些改革直接促成了社会制度的新旧更迭。哪些改革开启了本国近代化的进程?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1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 3.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
    A: 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B: 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
    C: 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功能
    D: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1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根据材科一,指出商鞅变法损害了哪一方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法未败”的理由。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戊变法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改革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认识。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安徽省2020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5. 在我国伟大的防洪灌溉工程中,它从战国时期至今仍然造福于人类(    )
    A: 灵渠
    B: 葛洲坝
    C: 三峡
    D: 都江堰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江堰主体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分水鱼嘴”修在江中,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到来时则可以分内江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 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巨型卵石作堰,费用节省而效果显著。

    ——摘编自中华书局七上《中国历史》

    材料二  唐太宗有一段著名的话:“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摘编自中华书局七下《中国历史》

    材料三  北宋统一以后,南方战乱少,人口迅速增长,突破了1亿,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时的耕作技术也日益精细化,出现了“秧马”和“耖”(chao)等新农具……南方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沼边开垦出梯田、圩(wei)田等各种良田。宋真宗时,调拨了3万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种到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为稻米产量的提高和多熟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稻米开始成为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

    ——摘编自中华书局七下《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一说明都江堰的功能和工程修建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治国理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解决“禾黍不登”的问题的对策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归纳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上述材料对解决目前我国“三农”问题有什么启迪?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湖北省黄冈市十校联考2019-2020学年疫情期中考历史模拟检测试卷
  • 7. 《商君书·画策》中记载:“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此材料的思想付诸实践有利于(    )
    A: 发展生产
    B: 发展商业
    C: 增强军事实力
    D: 上地私有和买卖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20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仿真试卷(三)
  • 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

    材料一 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秦朝统治残暴,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④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治”。

    ⑤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减省刑罚,使得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导致了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材料二 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 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按照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变法规定:废除秦国原来传统的土地制度,重新规划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数量交纳赋税;官府奴隶可以凭借耕织的成绩恢复平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变穷的人则要被罚为官奴婢。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大通史·春秋战国卷》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摘编自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四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从20世纪初开始,内燃机拖拉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拖拉机。20世纪40~50年代,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拖拉机及电力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土壤和作物得到精细准确的管理,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不断提高。

    ——摘编自夏俊芳《现代技术革命与农业机械化》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图片_x0020_1328592135

    ——整理自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主张:

    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推行爱民政策:

    苛政暴政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依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变法内容的作用。
    依据材料三,概括促使隋唐时期南方复种制出现的因素。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出20世纪上半叶农业生产的变化及背景。指出20世

    纪9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依据材料五,概括图表反映的共同现象。任选两张 , 分别运用相关的农业政策解释图表反映的现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9.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成功是因为(    )
    A: 秦孝公支持
    B: 人民群众支持
    C: 商鞅公正无私
    D: 顺应时代潮流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20年初中历史毕业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10. 公元前230年,一位生活在今北京的富商,最常用的货币是(    )
    A: 秦圆形半两钱
    B: 燕国刀币
    C: 赵国铲币
    D: 楚国蚁鼻钱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20年初中历史毕业学业考试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