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改革是发展的直接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2014年6月4日《大众日报》

    材料二:“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的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三:苏联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材料四:罗斯福总统在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中说:“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材料一中主持“重大变革”的改革家是谁?材料反映的是哪项改革的内容?
    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改革?改革对该国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三中苏联“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指的是哪一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什么特点?
    材料四中罗斯福总统采取的“行动”是什么?这一“行动”有何特点?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路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
  • 2.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是从解决社会矛盾出发,理顺社会关系,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某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板报专题展览,请你参与其中。

    【古代改革——资料卡式板报】

    【近代改革——示意图式板报】

    【现代改革——人物照片板报】

    资料卡1所反映的改革中,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措施是哪一项?
    资料卡2所反映的改革中,采取的汉化措施有何影响?
    资料卡3所反映的改革主要是学习哪一国家的政治制度?
    结合示意图相关信息,把三个改革名称写在下面横线上

    ,②,③

    图一实施了什么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图二改革的后果是什么?
    在20世纪70年代,图三倡导的哪项伟大决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用一句话对图三进行评价。
    在学习古今中外改革的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黄桥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
  • 3.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邀请你进行探究,并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亵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擊(没收其娈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北宋欧阳修

    依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勿照搬原文)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魏主“建都”哪里?除材料外,还有哪些“去夷即华”的措施?
    上述改革促进了社会性质转变的有哪些?你认为上述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三美学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 4.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国展开了兼并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是(    )

    ①涿鹿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三美学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 5. 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文艺复兴”和“百家争鸣”相同点中不包括(    )
    A: 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
    B: 都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
    C: 都是在社会生产力推动下出现
    D: 都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湛江二十七中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6. 据《史记》记载:商鞅在秦国辅助秦孝公十年间,贵族们都很怨恨他,最终导致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允许土地买卖
    C: 奖励耕织
    D: 规定按军功授爵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茂名市九校联考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上述材料中所提“变法”是指什么事件。
    阅读上述材料,从“变法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8.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 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 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2019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歼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三:内战的结束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之计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于是它立即被抛弃了。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额征用。注重实际的列宁意识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新政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按部门就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改革?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根据材料二,这一改革顺应了当时哪些历史潮流?
    材料三中提到的“改革”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三,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综合上述内容,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厦门一中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 10. 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武帝还大规模展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开发。从总的后果看,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发展了

    ——《中国通史·秦汉时期(上)》白寿彝

    材料三: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

    材料四: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写出材料一中“秦国变法”的名称。据材料一概括秦王统一六国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中武帝时,哪一事件促进了对西北地区的“交通、开发”?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哪一机构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从材料三看出,新中国为解决西藏问题提出了哪两种办法?西藏的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四诗歌体现了华夏儿女怎样的情怀?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芜湖市2019届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