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 增强东周王室的势力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富国强兵的需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测试卷
  • 2.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中历史

                     图1春秋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骞凿空”。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三:

    图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采取的主动政策,比如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中国古代史(上册)》朱绍侯等主编

    比较材料一中图1和图2形势图,指出图中诸侯国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这一变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张骞通西域称之为“凿空”。张骞“凿空”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依据材料三地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实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请谈谈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测试卷
  • 3. 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对秦军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你们可以称为左庶长、为右庶长……为关内侯甚至为彻候,食邑万户!”这一许诺取材于战国时期秦国哪项措施?(  )
    A: 推行县制
    B: 承认土地私有
    C: 奖励军功
    D: 奖励生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测试卷
  • 4. 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材料三: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山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除谥法。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效果?
    材料三中“初并天下”的“王”是指哪一个历史人物?“并天下”有何意义?
    材料四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实行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四中商鞅和秦始皇釆用的共同思想主张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5.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的许多历史人物,他们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有人评价他实行的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内容是什么?这场变法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地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聚敛财富的问题?
    西汉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请问这位史学家是谁?这部纪传体通史的名称是什么?
    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53岁时曾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一诗,他的“壮心”是什么?因种种原因他未能如愿,最终失败于哪一次战役?此后天下形成了什么局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南宁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6. 战国时期烽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西部的诸侯国是(    )
    A: 楚国
    B: 齐国
    C: 吴国
    D: 秦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南宁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7. 中国古代的改革值得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孝文帝召见群臣说: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一与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有关?“坏井田,开阡陌”指的是这次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材料一中的哪一句体现这次改革的作用?
    材料二,三共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依据材料二概括这次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汉化措施有什么重大历史影响?
    从以上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的成功,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步六孤

    独孤

    拔拔

    长孙

    贺兰

    勿忸于

    ——《中国历史》(部编人教版)

    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他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的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孝文帝除了改汉姓外,还进行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有哪些影响?
    综合以上两次改革,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贵港市港南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9. 改革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古代的改革,顺应历史潮流则成功,国家则富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同“律”,律令)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四: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齐世荣 总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找出商君辅助秦孝公改革的措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商君”是谁?分析商君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会起到什么作用?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魏主”的姓名。概括“魏主欲变北俗”采取的措施。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实施这些措施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成功的改革所具有的共同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北海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测查试卷
  • 10. 仔细观察下图,判断此图是(    )

    A: 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
    B: 春秋形势图
    C: 战国形势图
    D: 秦朝疆域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