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秦国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是在(   )
    A: 马陵之战
    B: 城濮之战
    C: 桂陵之战
    D: 长平之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 2.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并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积极意义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 3. 秦国在战国后期最为富强的原因是(   )
    A: 重视兴修水利
    B: 实行商鞅变法
    C: 牛耕得到推广
    D: 使用铁制农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 4. 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 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 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 丙同学扮演立下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 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布法令:废除土地私有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
  • 5. 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获得爵位,他的途径是(    )
    A: 发奋读书,考取功名
    B: 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C: 上战场杀敌,立下军功
    D: 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
  • 6. 下图为我国发行的《都江堰》纪念邮票。作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于春秋时期

    ②由李冰主持修建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修筑在岷江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
  • 7. 观察下边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A: 燕、楚、齐、秦
    B: 燕、齐、秦、楚
    C: 齐、秦、楚、燕
    D: 楚、燕、齐、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
  • 8. 读图,回答问题。

    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最南、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的名称。
    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
  • 9.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进行了都城迁移
    B: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 都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D: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初中历史试卷
  •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历史的灿烂星河中不断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之光和创新之星。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材料四: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

    20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材料五:“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六:罗斯福称,这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该法的中心是企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对处于自我毁灭性竞争状态的企业界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一是出自哪一历史事件所颁布的文件内容?材料中的法令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分别指什么?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农村开始推行什么制度?
    材料四中,1978—2012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速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的哪二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材料五体现的是苏俄实行什么政策?该政策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六所说的“立法”指什么?材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