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实现富国强兵
    C: 缓和社会矛盾
    D: 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山东省济南市初中综合素质测试模拟历史试卷
  • 2. 历史上的许多革命和改革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奖励耕战是商鞅变法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的措施。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垄断制度。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 3.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改革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应时代潮流、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请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41年,秦孝公即位。他愤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令(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兹依照本法令……所指示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三:见下图

    材料四: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五: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指出此时“出奇计强秦”的人物是谁?他通过哪一措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指的是历史上哪两个事件?两个事件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依据材料四中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五中邓小平找到的“富国强民的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为引领中国根本转型采取的伟大决策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
  • 4.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面对秦国国力贫弱、被动挨打的局面,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至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荀子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汉)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秦国怎样由“诸侯卑秦”发展成诸侯惧怕的“秦之锐士”?请依据材料,写出一项具体措施。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此举”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写出“帝”是如何“以华(汉)风变之”的。列举一项即可。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 5.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指(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 6.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有人曾这样评价:“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任贵族。”与此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奖励生产
    B: 奖励军功
    C: 承认土地私有
    D: 推行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 7.

    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格处应该是 ( ) 

    A: 夏朝
    B: 商朝
    C: 战国
    D: 东汉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区2017年初三一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 8. 秦国的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都是中国古代的大工程,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者相似之处是(   )

    A: 有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
    B: 加强了南北间经济交流
    C: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D: 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历史试题(一)
  • 9. 《史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下列与材料中局面的出现不相关的是(   )

    A: 奖励生产
    B: 奖励军功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承认土地私有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历史试题(三)
  • 10. 1912年,毛泽东同志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指出:“商鞅之 法,良法也……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商鞅之法”不包括(     )

    A:  颁布均田令
    B: 奖励耕战
    C: 承认土地私有
    D: 推行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17届九年级初中学业考试模拟卷(一)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