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上图中的人物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请问他是谁?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2)作为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什么?作为教育家,他有哪些主张?(两点即可)
    (3)站在今天,我们看待他的思想应持一种怎么样的态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和谐”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理念经过长期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秦朝灭亡这一段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充满着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1)统治的和谐: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人与人的和谐:请依据课本内容,列举这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一对和谐的君臣。
    (3)人与自然的和谐:战国时期修筑的重大水利工程是什么?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木,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这样的古代思想家是谁?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4)统治的不和谐:列举夏商西周时期的一位暴君。
    (5)人与人的不和谐: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生前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和谐”发展献策
    (6)请你从儒家和法家的立场,分别谈谈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材料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材料三: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是谁说的?他的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2) 材料二是荆轲在易水边辞别燕太子时唱的,但荆轲刺秦王这并没有能阻止秦统一的步伐.秦最终统一六国是在什么时间?何人所为?
    (3)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在北疆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三说的历史上哪件事?除此而外,秦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举二个例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3)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5)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指出下列材料中的错误,并给出理由

    近年来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孔子热”。陈华同学认为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理由如下: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为政以德”、“无为而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陈华同学列举的理由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说明。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材料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材料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1)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战国时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什么主张?
    (3)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4)材料三反映的是与孔子同一时期哪一思想家的主张?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读图后,回答问题:
    (1)下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言论,后来被记载到哪一本书中?
    (2)请任意列举出他的三项主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

    (1)图一的文字主要记录了我国_______(朝代)的历史;汉字书写在东汉末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继图二(《兰亭序》)的作者之后成为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______(人名)
    (2)图三所在的石窟是____,它开凿于隋唐时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思想篇】
    材料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3)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思想家老子________的思想?西汉初年,朝廷以道家思想中的清净俭约作为治国方针,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从而使西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国力恢复的局面,历史上将这一局面称为________________
    【科学篇】
    材料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材料所说的这本著作是___________,同一时期,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是___________。
    【感悟篇】
    (5)综合以上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A.古代文化成就是我国人民自己创造的,没有吸收过外来文化成就。
    B.对待古代文化成就,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则。
    C.不管是古代文化成就中的精华还是糟粕,我们都应将其发扬光大。
    D.古代文化成就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没有作用了。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

    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

    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歌词中提到的 “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和孔夫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道家创始人是谁?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