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高了诗歌鉴赏水平。
    B: “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 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 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著,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亂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u4e0bu5217u5173u4e8eu539fu6587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548c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bf9u539fu6587u8bbau8bc1u7684u76f8u5173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6839u636eu539fu6587u5185u5bb9uff0cu4e0bu5217u8bf4u6cd5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
  • 3.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u4e0bu5217u5bf9u8fd9u9996u8bd7u7684u8d4f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300au8bd7u7ecfu300bu4e3bu8981u8fd0u7528u8d4bu3001u6bd4u3001u5174u7684u8868u73b0u624bu6cd5uff0cu8fd9u9996u8bd7u4e3bu8981u8fd0u7528u4e86u5176u4e2du7684u54eau79cdu624bu6cd5uff1fu5176u4f5cu7528u662fu4ec0u4e48uff1f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
  • 5.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一年来多少在外务工人员辛苦奔波,夙兴夜寐。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他们终于可以放下这一年中的苦与累,踏上归乡的路程。

    ②大约每隔一年,微软公司就会推出一个新版本,并信誓旦旦地称它更好、更可靠,而我也总是照单全收。

    ③乡党委书记熊美萍在工作中事必躬亲 , 不喊一声苦,不说一句累,每个村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④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 , 气得我奔向商店,找到那个售货员,大呼:“退货!退货!”

    ⑤有的人向党向人民伸手要官要权,这种不情之请我们决不答应。

    ⑥有的年轻人在生活上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暴珍天物 , 没有了生活的勇气。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③④⑤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
  • 6. 下列对《芣苢》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 《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
  • 7.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薄采之(说话)
    B: 薄言之(取得,获得)
    C: 薄言之(拾取,摘取)
    D: 薄言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
  •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
  • 9. 班上要组织一次《诗经》中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会,请你为《芣苢》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基调、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设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
  • 10. 诗经六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 《芣苢》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