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女子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②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是无动于衷 , 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③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怙恶不悛 , 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最终害人又害己。

    ④他体会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能感同身受

    ⑤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设身处地 , 感受作者心灵的颤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⑥面对公交车上正在抢劫的歹徒,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小礼明目张胆 , 挺身而出,制伏了凶悍的歹徒。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堂堂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 2. 本文中,卢梭讴歌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所具有的“怜悯心”,但是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他生活的年代找到这样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那么,他是如何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呢?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堂堂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 3. 如何理解卢梭所说的“怜悯”?结合本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分析一下。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堂堂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
    B: “我也不知道这道题怎么解?你还是去问问郭老师吧。”小明鼓励他说:“郭老师对提问的同学从来都是很耐心的。”
    C: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D: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堂堂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 5. 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堂堂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 6. 卢梭与孟子都对人类的同情怜悯之心进行了深刻阐发,甚至他们用以阐述这种情感的故事都有着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二者都持“性善论”的观点。查阅有关资料,说说你对二人观点的理解。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堂堂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在那场著名的审判中,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________。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他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________,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德尔菲神庙的入口处。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

    u6587u4e2du4f7fu7528u4e86u54eau4e9bu4feeu8f9eu624bu6cd5(  )
    u6587u4e2du753bu6ce2u6d6au7ebfu7684u53e5u5b50u53efu6539u5199u6210u201cu5728u53e4u5e0cu814au7684u5148u54f2u4e2duff0cu806au6167u3001u777fu667au3001u4f1fu5927u8005uff0cu751fu524du5f1fu5b50u6ee1u5802u3001u6b7bu65f6u8457u4f5cu7b49u8eabu8005u4e0du4e4fu5176u4ebau3002u82cfu683cu62c9u5e95u5374u5f88u7279u522buff1au4ed6u5584u8fa9u800cu4e0du4e3au4ebau5e08uff0cu521bu65b0u800cu4e0du7acbu6587u5b57uff0cu751fu5f97u5e73u51e1uff0cu6b7bu5f97u4eceu5bb9u201du3002u4eceu8bedu4e49u4e0au770bu4e8cu8005u57fau672cu76f8u540cuff0cu4f46u539fu6587u8868u8fbeu6548u679cu66f4u597duff0cu4e3au4ec0u4e48uff1f
    u8bf7u5728u6587u4e2du753bu6a2au7ebfu7684u2460u2461u4e24u5904u8865u5199u6070u5f53u7684u8bedu53e5uff0cu4f7fu6574u6bb5u6587u5b57u8bedu610fu5b8cu6574u8fdeu8d2fuff0cu5185u5bb9u8d34u5207uff0cu903bu8f91u4e25u5bc6uff0cu6bcfu5904u4e0du8d85u8fc720u4e2au5b57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xj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表达的意思有没有变化?请分析。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xj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来看,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神灵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神灵。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持续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要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失去了部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548cu5206u6790uff0c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6839u636eu6750u6599u4e00u548cu6750u6599u4e8cuff0cu4e0bu5217u8bf4u6cd5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8bf4u6cd5u4e2duff0cu53efu4ee5u4f5cu4e3au8bbau636eu6765u652fu6491u6750u6599u4e8cu4e3bu8981u89c2u70b9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
    u6750u6599u4e8cu5728u8bbau8bc1u4e0au6709u54eau4e9bu7279u70b9uff1fu8bf7u7b80u8981u8bf4u660eu3002
    u5bf9u5f71u54cdu4e24u5343u5e74u4e4bu4e45u7684u5b54u5b50u201cu8ff0u800cu4e0du4f5cu201du7684u4fe1u6761uff0cu4f60u662fu5982u4f55u770bu5f85u7684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8c08u8c08u4f60u7684u8ba4u8bc6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xj
  • 10. 把下面文段压缩成一句简要的话。(不超过18个字)

    苏格拉底: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