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根据下面的材料内容,为刘和珍拟写一副挽联。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1《记念刘和珍君》  一课双练
  • 2.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刘和珍入选其中,请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1《记念刘和珍君》  一课双练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少,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

    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观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华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是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自己的影像。

    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摘编自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

    材料二:

    “东方主义”是殖民文化的产物,它基于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美国著名学者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涵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容。这一物质层面的积淀使作为与东方有关的知识体系的东方主义成为一种得到普遍接受的过滤框架,东方即通过此框架进入西方的意识之中。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世界,就这样纳入了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西方对东方的这种“创造”始于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是“东方主义”最早的“创造者”。他们根据西方的期待和需要,将一个神秘、野蛮、怪异而又充满诱惑的东方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

    1902年,鲁迅在日本留学,开始考虑中国国民性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经过艰苦的思考,他提出了“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文化重建理路,这“异邦”,其实就是“西方”。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文章中,他重点批判了老子的学说,而他推崇的尼采、拜伦、雪莱等,都是西方的思想家和诗人。在具体的思考建构上,鲁迅有自己的个性,但在总体思路上,他基本上接受了东方/西方对立的二元思维。

    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在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高悬于东方/西方之上的理念,它可以抵消二元对立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理念就是“世界”意识。“世界”观念的引入意味着中西二元对立观念的突破,而前者的确立更揭示着后者的部分解体。第二,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摘编自张全之《鲁迅与“东方主义”》)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548c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6839u636eu6750u6599u4e00u548cu6750u6599u4e8cuff0cu4e0bu5217u8bf4u6cd5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4ebau7269u5f62u8c61uff0cu6700u7b26u5408u6750u6599u4e00u4e2du7684u201cu6587u5316u4ebau201du8fd9u4e00u6982u5ff5u5185u6db5u7684u4e00u9879u662f(  )
    u8bf7u7b80u8981u68b3u7406u6750u6599u4e00u7684u884cu6587u8109u7edcu3002
    u6750u6599u4e00u4e0eu6750u6599u4e8cuff0cu5bf9u9c81u8fc5u7684u56fdu6c11u6027u6279u5224u89c6u89d2u4e0eu4f20u6559u58ebu7684u89c6u89d2u4e4bu95f4u7684u5173u7cfbu6240u6301u770bu6cd5u6709u5f02u540cuff0cu8bf7u7b80u6790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1《记念刘和珍君》  一课双练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痛哭和珍

    石评梅[注]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和珍!我们永不能忘记你红面庞上深深的一双酒靥,也永不能忘记你模糊的血迹,心肺的洞穿!站在你灵前,抬起头,香烟缭绕中,你依然微笑地望着我们。

    多少红绿的花圈,多少赞扬你哀伤你的挽联,这不是你遗给我们的,最令我们触目惊心的便是你的血尸,你的血衣!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最懦弱最可怜的是这些只能流泪,而不敢流血的人们。此后一定有许多人踏向革命的途程,预备好了一切去轰击敌人!指示我们吧,和珍,我也愿用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地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一年来你们的毅力,你们的精神,你们的意志,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你们不仅和豺狼虎豹战,狗鼠虫豸战,还有绅士式的文妖作敌,贵族式的小姐忌恨。你们都是一条战线上的勇士!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你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自从你血尸返校,我天天抽空去看你,看见你封棺,漆材,和今天万人同哀的追悼会。今天在你灵前,站了一天,但是和珍,我不敢想到明天!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假如回头,一定不忍离开你自己纤手铁肩、惨淡缔造的女师大;假如回头,一定不忍舍弃同患难、同甘苦的偕行诸友。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注释】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u4e0bu5217u5bf9u672cu6587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bf9u672cu6587u827au672fu7279u8272u7684u5206u6790u9274u8d4f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5728u4f5cu8005u7684u773cu4e2duff0cu5218u548cu73cdu662fu600eu6837u7684u4ebauff1fu8bf7u6574u5408u6587u4e2du7684u4fe1u606fuff0cu7b80u8981u56deu7b54u3002
    u9c81u8fc5u5148u751fu5728u300au8bb0u5ff5u5218u548cu73cdu541bu300bu4e2du5199u9053uff1au201cu6c89u9ed8u5475uff0cu6c89u9ed8u5475uff01u4e0du5728u6c89u9ed8u4e2du7206u53d1uff0cu5c31u5728u6c89u9ed8u4e2du706du4ea1u3002u201du800cu672cu6587u5199u9053uff1au201cu6c89u9ed8u662fu6700u6df1u7684u60b2u54c0uff0cu6b64u540eu4f60u4fbfu8d60u7ed9u6211u6c38u4e45u7684u6c89u9ed8u3002u201du8bd5u6bd4u8f83u8fd9u4e24u6bb5u8bddu7684u542bu610f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1《记念刘和珍君》  一课双练
  •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写人记事散文是散文的重要一种,其特点一是写真人实事,不事虚构或夸饰;①。而零散的更多见,零散才见出散文的“散”的特点。从“散”这点来说,散文的写法与小说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这些在散文中都不必求全,甚至可以免了。这些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②,但这并不妨碍他写作《记念刘和珍君》,作者的机巧在于将一个个人物的片段印象串连起来,一个个片段就是一颗颗珍珠,聚合在一起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所以我们读这些课文首先要分析人物,③。也许人物的某些片段故事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1《记念刘和珍君》  一课双练
  • 6. “三一八”惨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社会上许多有志之士都表达了对烈士的同情与敬仰,对段祺瑞执政府的谴责与痛恨。在刘和珍和杨德群的追悼会上,周作人也写了一副挽联: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请就挽联表达的意思及使用的手法作简要赏析,1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1《记念刘和珍君》  一课双练
  • 7.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u300au7eaau5ff5u5218u548cu73cdu541bu300bu4e2duff0cu9c81u8fc5u8ba4u4e3au201cu771fu7684u731bu58ebu201du5e94u5177u5907u8fd9u6837u7684u7cbeu795euff1au201cuff0cu3002u201d
    u300au51fau5e08u8868u300bu4e2du8bf8u845bu4eaeu529du5218u7985u5bf9u5babu4e2du3001u5e9cu4e2du5b98u5458u7684u8d4fu7f5au8981u575au6301u540cu4e00u6807u51c6uff1au201cuff0cu3002u201d
    u300au90b9u5fccu8bbdu9f50u738bu7eb3u8c0fu300bu4e2du9f50u5a01u738bu542cu4e86u90b9u5fccu7684u5efau8baeuff0cu53d1u5e03u60acu8d4fu6c42u8c0fu7684u653fu4ee4u540euff0cu5e7fu5f00u8a00u8defuff0cu4e00u5f00u59cbu5c31u5f62u6210u4e86u201cuff0cu201du7684u597du5c40u9762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 8.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1927年,夏衍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他住在沪东塘山路业广里一带。此间,他结识了一些在纱厂做工的和做工人运动的朋友。从朋友口中,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这些年纪很小的女孩子,大多数是纱厂的工头从江苏、浙江一带贫困的农村地区“包”来的。夏衍首先把这些告诉了与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有联系的沈西林同志,明星电影公司根据这些材料马上拍出了《女性的呐喊》。夏衍也开始搜集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想写出一篇小说来。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组织上决定让夏衍暂时到工厂隐蔽起来。夏衍就利用这个机会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为详细的材料,把几年前的愿望付诸实现。为了观察到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夏衍每天半夜三点从家里动身往工厂走,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白天,夏衍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耳闻目睹之后,夏衍反而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如果将她们的情况如实地报道出去,不更能说明问题吗?于是,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真实地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地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夏衍发表了《包身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7《包身工》  一课双练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谁都不能否认,①,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报告文学的首要美学特征。②?围绕这一问题,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剪裁必须遵循不回避、不夸大、不矫饰的原则,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也就是说,③,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7《包身工》  一课双练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________,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他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________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________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________,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u4f9du6b21u586bu5165u6587u4e2du6a2au7ebfu4e0au7684u6210u8beduff0cu5168u90fd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86bu5165u6587u4e2du4e24u4e2au62ecu53f7u5185u7684u8bedu53e5uff0cu8854u63a5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6587u4e2du753bu6a2au7ebfu7684u53e5u5b50u6709u8bedu75c5uff0cu8bf7u4feeu6539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7《包身工》  一课双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