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刻画你心中鲁迅先生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6课 第1 2篇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练习
  • 2. 我们在《鲁迅书信》中看到,鲁迅先生给不同的人写信,落款是不一样的。请你选择供选落款,填入下面不同的通信情况中。(只填序号)

    供选落款:

    A.迅上

    B.师鲁迅谨订

    C.鲁迅(即周树人),并且加上“鲁迅”印鉴

    D.后学周树人启上,并且加上“周树人”印鉴

    不同的对象:

    ①给自己的学生发出邀请,请其赴宴,落款使用

    ②给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信,落款使用

    ③给自己熟悉的同事和朋友写信,落款使用

    ④给自己在报刊上的论敌写信,落款使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6课 第1 2篇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练习
  • 3. 将下面一个长单句改写成五个较短的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灵活使用标点符号,但不得改变原意。

    鲁迅先生在柔石等五位“左联”革命青年作家被秘密杀害两周年的1933年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课双练
  • 4. 下面是鲁迅的好友孙伏园为鲁迅撰写的一副挽联,请根据句意间的逻辑关系排定恰当的语序。(只填序号)

    ①痛毁灭 ②一生呐喊 ③十月噩耗 ④叹而已 ⑤热风奔流 ⑥刈野草 ⑦万众彷徨 ⑧踏莽原

    上联: 下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课双练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听朗诵

    孙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u4e0bu5217u5bf9u6587u672cu76f8u5173u5185u5bb9u548cu827au672fu7279u8272u7684u5206u6790u9274u8d4fuff0c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f5cu8005u8bf4uff1au201cu60f3u5230u8fd9u91ccuff0cu6211u7684u5fc3u53c8u5e73u9759u4e86u4e0bu6765uff0cu6e05u6f88u4e86u4e0bu6765u3002u201du4f9du636eu539fu6587uff0cu4f5cu8005u60f3u5230u4e86u4ec0u4e48u4f7fu81eau5df1u7684u5fc3u201cu53c8u5e73u9759u4e86u4e0bu6765uff0cu6e05u6f88u4e86u4e0bu6765u201duff1fu8bf7u7b80u8981u5206u6790u3002
    u6587u4e2du7684u201cu6211u201du662fu4e00u4e2au600eu6837u7684u5f62u8c61uff1fu8bf7u7b80u8981u5206u6790u201cu6211u201du5bf9u9c81u8fc5u7684u6563u6587u300au4e3au4e86u5fd8u5374u7684u8bb0u5ff5u300bu7684u590du6742u5fc3u60c5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课双练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鲁迅是语言的艺术大师,他的杂文的语言和他的思想一样,具有________般的韵致。他的笔常是扩张又收缩的,仿佛放风筝,线松开了,却又猛然一提,________,使人的精神有一种快感。他________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另外,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破坏常规用法,违反语言规则,目的是为了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反而取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如“有理的压迫”“跪着的造反”“在嫩苗上驰骋”等,将含义________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示深刻……鲁迅“纵横捭阖”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他对现存的社会文化思维逻辑以及语言秩序的反叛与颠覆,以及明知戴着镣铐,仍渴望着自由地思想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挣扎。

    u4f9du6b21u586bu5165u6587u4e2du6a2au7ebfu4e0au7684u6210u8beduff0cu5168u90fd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404u53e5u4e2du7684u5f15u53f7uff0cu548cu6587u4e2du201cu8deau7740u7684u9020u53cdu201du7684u5f15u53f7u4f5cu7528u76f8u540cu7684u4e00u9879u662f(  )
    u6587u4e2du753bu6a2au7ebfu7684u53e5u5b50u6709u8bedu75c5uff0cu8bf7u4feeu6539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课双练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课双练
  • 8. 依据《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记叙柔石和白莽的内容,写一段文字,为他们其中的一位画像。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课双练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

    (二)

    明日书店要出一种期刊,请柔石去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我的译著,托他来问版税的办法,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柔石的消息却很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我见过两次他写给同乡的信,第一回是这样的——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以上背面。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的大约有二十天。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节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u4e0bu5217u5bf9u4f5cu54c1u7684u7406u89e3u4e0e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9009u6587(u4e00)u4e2duff0cu4f5cu8005u53cdu590du63cfu5199u5218u548cu73cdu201cu59cbu7ec8u5faeu7b11u7684u548cu853cu7684u201du8fd9u4e00u7279u5f81uff0cu8bf7u5206u6790u8fd9u6837u5199u7684u4f5cu7528u3002
    u8bf7u6839u636eu9009u6587u6982u62ecu300au8bb0u5ff5u5218u548cu73cdu541bu300bu548cu300au4e3au4e86u5fd8u5374u7684u8bb0u5ff5u300bu4e2du4f5cu8005u7684u5171u540cu60c5u611fuff0cu5e76u8bf4u8bf4u4e8cu8005u5728u6292u60c5u98ceu683cu4e0au6709u4f55u4e0du540c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课双练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_______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________。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_______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________要张口说出。

    u4f9du6b21u586bu5165u6587u4e2du6a2au7ebfu4e0au7684u6210u8beduff0cu5168u90fd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86bu5165u6587u4e2du62ecu53f7u5185u7684u8bedu53e5uff0cu8854u63a5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6587u4e2du753bu6a2au7ebfu7684u53e5u5b50u6709u8bedu75c5uff0cu8bf7u4feeu6539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四 6.1《记念刘和珍君》  一课双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