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如图所示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已知遮光片的宽度为d;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ΔtA和ΔtB , 求出加速度a;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μ.

    回答下列问题:

    物块的加速度大小a可用d、s、ΔtA和ΔtB表示为a=.
    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 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μ=.
    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9月调研考试试卷
  • 2. 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两端分别与木块和弹簧秤相连,滑轮和木块间的细线保持水平,在木块上方放置砝码.缓慢向左拉动水平放置木板,当木块和砝码相对桌面静止且木板仍在继续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即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某次实验所得数据在下表中给出,其中 的值可从图(b)中弹簧秤的示数读出.

    砝码的质量m/kg

    0.05

    0.10

    0.15

    0.20

    0.25

    滑动摩擦力

    2.15

    2.36

    2.55

    2.93

    回答下列问题

    f4 = N;
    在图(c)的坐标纸上补齐画出的数据点并绘出 图线;
    与m、木块质量M、木板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及重力加速度大小g之间的关系为 = 图线(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为k=
    ,由绘出的 图线求得 =.(保留2位有效数字)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8年高考理综物理真题试卷(全国Ⅱ卷)
  • 3. 某同学为了测量滑块和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滑块的质量为m1 , 托盘的质量为m2 , 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的摩擦力,本实验(填“需要”或“不需要”)使滑块的质量远大于托盘及砝码的质量;
    若砝码的总质量为m3 , 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隔相同,则滑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若砝码的总质量为m4 , 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的点求得滑块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 则滑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邢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物理第二次月考试卷
  • 4. 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现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s和4.0×103s.用精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d,其示数如图丙所示.

    滑块的宽度d=cm.
    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由此测得的瞬时速度v1和v2只是一个近似值,它们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的宽度减小一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 5. 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木块A和木块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有如图所示的两种装置.

    为了能够用弹簧测力计读数表示滑动摩擦力,甲、乙两图中,木块A是否都一定都要做匀速运动?
    若木块A做匀速运动,甲图中AB间的摩擦力是否等于拉力Fa?
    AB的重力分别为100 N和150 N,甲图中当A被拉动时(B静止),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60 N,拉力Fa=110 N,求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3.3 摩擦力 同步练习
  • 6. 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为g.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②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长度h;

    ③将物块Q在A点从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点D;

    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

    (Ⅰ) 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KB=

    (Ⅱ)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kc=

    (Ⅲ)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

    (Ⅳ)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u=

    回答下列问题:

    (i)实验步骤④⑤的目的是

    (ii)已知实验测得的u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的误差之外,其它的可能是.(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玉林市北流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7. 测定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测定木块与水平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通常需要测力计.如果没有测力计,能否测出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呢?某实验小组根据转换测量的方法,测出了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他们测量的步骤和方法如图所示:

    ①如图a,测出轻弹簧的自然长度l0

    ②如图b,将木块悬挂在弹簧的下端,静止时测出弹簧的长度l1

    ③如图c,将长木板固定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水平匀速运动,测出弹簧长度l2

    根据测出的物理量,请你写出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写出推导过程:

    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如果按图11﹣d的方法,将弹簧一端连接木块,一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拉动长木板水平运动,测出弹簧长度l3 , 同样可以求得动摩擦因数μ.

    比较图c和图d的两种方法,你认为图方法更好,原因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北海市2016-2017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8. 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①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②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③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滑块的质量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9. 在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中:
    已测得图甲中木板长主划立柱高度的2倍,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频率为50Hz的低压交流电源,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乙所示.则木块下滑的加速度为m/s2 .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用测得的物理量及加速度a计算出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g取10m/s2 ,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因系统误差会使动摩擦因数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你认为导致该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10.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物体与滑板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关于该实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必须调节钩码的重量,确保滑板做匀速运动
    B: 不一定要使滑板做匀速运动,但必须要用恒力拉滑板
    C: 钩码的质量越大,滑板运动得越快,弹簧秤读数越大
    D: 用该装置做实验,只要水平向右拉动滑板,无论滑板做匀速、匀变速或非匀变速运动,弹簧秤的读数都相同
    E: 动摩擦因数等于弹簧秤的读数除于重物重量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动摩擦因数+++++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