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说明(   )
    A: 菲律宾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发端
    D: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2022届高三历史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卷(冲刺版)试卷(一)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实行漕运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11月第一次模拟检测试卷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银行发布的GDP排名中,美国的GDP总量以18.5691万亿美元居首,中国则以11.1991万亿美元位居第2位。日本(4.9394万亿美元)、德国(3.4668万亿美元)、英国(2.6189万亿美元)、法国(2.4655万亿美元)、印度(2.2635万亿美元)、意大利(185万亿美元)、巴西(1.7962万亿美元)和加拿大(1.5298万亿美元)位居前十。

    ——韩国《亚洲经济》2016年8月9日报道

    材料二: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0时代”“2.0时代”“3.0时代”之中任挑一个观点加以论证。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关北城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试卷
  • 4. 在1500—1600年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欧洲其他地区价格上涨虽然缓和一些,但各地的变化也足以深刻的打乱传统经济关系,依靠固定收入的人遭到了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损失,而那些投身商业的人常常发家致富了,导致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
    A: 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B: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C: 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财产
    D: 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四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联考试卷
  • 5.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对1550-1650年描述如下:“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这一“良机”(   )
    A: 直接促成贸易中心的转移
    B: 稳固了西葡两国支配地位
    C: 加速了西北欧的社会转型
    D: 源于取自中国的巨额财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第二次联考试卷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洲到非洲和欧亚的生态交流与微生物交流

    1490-1570年

    1570-1650年

    1650-1730年

    1492年,哥伦布把对菠萝和木薯的描述带回欧洲。

    1510年,首次把奴隶输入西班牙。

    1513年,伊斯帕尼奥拉岛建成了美洲第一个蔗糖精炼厂。

    约1519年,据说第一次在墨西哥种植了大麦。

    1530年,第一个巴西甘蔗种植园出现。

    1535年,法国探险家带来的流感病毒使圣劳伦斯河谷的印第安人灭绝。

    1555年,出现中国种植玉米的首次记录。

    16世纪60年代,出现中国种植甘薯的首次记录。

    1563年,(巴西的)巴伊亚瘟疫蔓延。

    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精炼糖产地。

    16世纪90年代,爱尔兰、西班牙北部、法国南部都种植了马铃薯。

    1605年,葡葡萄牙人把马铃薯引进到亚洲。

    1633-1635年,切萨皮克族印第安人遭到流行病麻疹和天花的袭击。

    1644年,咖啡传入法国。

    1648年,巧克力被引入到英国。

    1666年,欧洲和阿姆斯特丹首次种植大黄。

    1679年,威尼斯遭瘟疫之灾。

    17世纪80年代,马铃薯传入比利时。

    17世纪90年代,荷兰人把咖啡移植到爪哇。

    18世纪初叶,每年大约有24000名非洲黑奴被掠夺到美洲。

    1720年,瘟疫在欧洲爆发的最后一次记录。

    ——据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7. 下图为某大洲:15-19世纪人种变化估计数值(单位:千人)。该大洲是(   )

    A: 美洲
    B: 非洲
    C: 欧洲
    D: 亚洲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B卷)
  • 8. 在1500-1600年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欧洲其他地区价格上涨虽然缓和一些,但各地的变化也足以深刻的打乱传统经济关系,依靠固定收入的人遭到了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损失,而那些投身商业的人常常发家致富了,导致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
    A: 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B: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C: 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财产
    D: 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9. 国外世界史著作《欧洲史》中在同一主题下呈现了四幅插图(如下图),这四幅插图共同的主题是(   )

    A: 世界经济的形成
    B: 罪恶的三角贸易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物种的洲际交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联考试卷
  • 10. 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根据下图判断(   )

    A: 图 1 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 图 2 标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图 3 有利于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三者都体现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黄冈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联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