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在西周时代,贵族在幼年时由父亲题取“名”,“字”则是成年后“冠礼”或“笄礼”时所取。“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种名字制度的作用主要是(    )

    A: 明长幼
    B: 定尊卑
    C: 彰个性
    D: 求吉瑞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册历史第一次周考试卷
  • 2. “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 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 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 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 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册历史第一次周考试卷
  • 3. 与下表内容相符合的制度是(    )

    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

    时期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现象

    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特点

    传贤  公天下

    实质

    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宗法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4. 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镇国之宝,每每遇事,祈鼎占卜。史传此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该现象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特点。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B: 夏商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
    C: 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水平低下
    D: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的必然结果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5.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从以上教育内容可知西周的教育(    )

    A: 重视儒家的人伦思想
    B: 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
    C: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
    D: 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6. 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二: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请回答:

    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7. 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词条也叫词目,是辞书学用语,指收列的词语及其释文。下列各词释文摘引自不同的工具书。

    释文

    工具书

    宗伯

    是古代专门管礼制的官职。《周礼》的宗伯一职,后世逐渐演变而成为礼部。宗伯有大小之分。大宗伯是正职,“掌以血祭社稷”;小宗伯是副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宗伯以下,有专管祭祀宗庙的官叫肆师。有专管丧葬冢墓的官叫冢人,等等。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庙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孔颖达疏:“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战国策·燕策》:“燕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后世自大夫以下的宗庙都称为“家庙”。宗庙也可代称王室或国家。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器

    古代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重之以宗器。”杜预注:“宗庙礼乐之器,钟磬之属。”《国语·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法

    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统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其主要精神就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做法是划分大宗、小宗,以此达到巩固封建的世袭统治。

    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利用材料与所学商周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编辑关于“宗法制”词条的释文。(要求:明确写出释文内容,层级清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8. 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

    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 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 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 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9. 根据下面图片,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兄终弟及制
    C: 庶子继承制
    D: 禅让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10. 《方氏支祠碑记》记载:“古者诸侯之适子嗣为诸侯,其支子之为大夫、士者,不得祖诸侯。”该记载反映的本质是(    )

    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