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有老师上课很形象地指出,英国《权利法案》是“穿旧鞋走新路”,而德意志《1871年宪法》则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这两国都走的是“新路”。老师赞许地说“有道理”。这个同学所说的“新路”指的是(   )
    A: 君主立宪之路
    B: 议会至上之路
    C: 民权至上之路
    D: 近代化之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能力提升同步卷)
  • 2. 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
    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
  • 3. “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为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 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 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
  • 4.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   )
    A: 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
    B: 分裂割据势力的出现
    C: “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
    D: 国王的个人喜好受限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
  • 5.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对这种制度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B: 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政治文明
    C: 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 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
  • 6. 19世纪初,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英国设置文官旨在(   )
    A: 保持政局的持续稳定
    B: 充分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
    C: 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
    D: 切实落实主权在民的理念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
  • 7. 美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不包括(   )
    A: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 “恩赐官爵制”腐败至极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借鉴英国文官制度经验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
  • 8. 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   )
    A: 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
    B: 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C: 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
    D: 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
  • 9. 1983年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这是因为(   )
    A: 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 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
    C: 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丞相制度
    D: 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秘密建储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1688年革命虽然提高了议会的权力,使其享有立法大权及财权,但是却保留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国王及大贵族继续掌握任命官吏的权力。结果,英国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造成冗官多,效率低,工作混乱。18世纪国会曾多次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19世纪,代表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改革,提出通过竞争考试录用文官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建议,但在1854年提交国会讨论时遭到以贵族议员为主的多数议员反对而未得到采纳。

    在克里木战争期间(1853—1856年英俄战争),英国政府机构的混乱及工作效率之低下暴露无遗,亚伯丁内阁下台。1855年,帕麦斯顿就任内阁首相,迫于公众舆论压力实行改革。他未经国会讨论,径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在被推荐充任低级官职的候选人中进行考试选拔。这是一次温和的改革,这种考试与其说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不如说“只是为了淘汰那些不称职的人”。格拉斯顿内阁上台后继续推进改革,1870年颁布了文官制度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同时又规定外交部及内务部除外,而且某些高级文官仍可以不经考试而直接由大臣任命。此后又经过不断改革、补充和修正,文官制度日臻完善。

    ——摘编自刘祚昌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得以推进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