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原则,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具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主要责任,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
    A: 有效避免了战争与冲突
    B: 放弃了集体安全原则
    C: 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D: 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日两国于1902年1月30日签署了主要是针对俄国的《英日同盟条约》。因为双方的互有所需,该条约于1905、1911年两度得到续订。1904年,日本利用同盟的保障发动对俄国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1914年,日本借英日同盟的名义向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取代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日本逐步由亚洲强国走向世界强国。自1915年起,英国等协约国向日本订购军需物资,到1918年,在短短约四年时间之内,日本对外贸易增加了3倍。但是,一战后,英国许多官员对待英曰同盟的态度可以概括为,“英王陛下政府应该避免在中国承担支持日本'特殊利益'的义务最终,在美国的强力推动下,英日同盟在华盛顿会议上最后被四国同盟所取代。

    —摘编自王蓉霞《再谈英日同盟及其解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日同盟对日本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日同盟被取代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广东省一轮质量检测)试卷
  • 3. 【历史——选修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3年10月,德国借口退出裁军会议, 10月19日,又宣布退出国际联盟,摆脱了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对他的束缚。1935年,萨尔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举行公民投票,结果德国大获全胜,于是希特勒的扩军步伐大大向前了一步。法国对德国的军事行动深感不安,于是1935年4月11日联合英国意大利召开了斯特某萨会议。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某莎阵线。但是,英国、意大利两国都表示不考虑制裁,因而大大缩小了阵线的威慑力。1935年6月,英、德两国以换文的形式缔结了《英德海军协定》,英国瞒住斯特莱莎阵线的伙伴,同阵线的针对国作交易,使得两个月前刚形成的抗德阵线事实上化为乌有。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特莱莎会议召开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特莱沙阵线瓦解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四川省绵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1月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
  • 4. 材料:早在1905年,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课长期间就制定了未来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设想德国在未来战争中的两线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在两线作战中,应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而只用少数兵力牵制俄军。西线又应分左右两翼,左翼仅以少数兵力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而以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退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肝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这个计划德国准备在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运征军会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

    ——摘编自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施里芬计划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里芬计划“注定要失败”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1月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 5.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列强之间的矛盾,战后争夺霸权的斗争仍日趋激烈。但是人民普遍厌战,和平主义运动由此兴起,加之俄国十月革命引发的革命浪潮,列强不得不打着和平的旗号,企图掩盖战争并准备扑灭革命风潮。1927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建议与美国缔结条约,主张用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美国政府照会法国,建议由美法两国向世界发出联合倡议,先由六个主要国家签署白里安提出的非战公约,然后由世界所有国家签署,由此.法国和美国的"双边"公约被改造为"多边"公约,从而美化了美国的国家形象。法国政府虽然不是很情愿,但是慑于美国的实力,不得已同意了美国凯洛格提出的方案。1928年8 月,《非战公约》签字仪式在法国举行。作为《非战公约》发起人之一的凯洛格承认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除了麻痹资产阶级和平运动者之外,《非战公约》并没有改变国际形势,也无力阻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非战公约》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6. 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    )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2022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卷
  • 7. 下面这幅漫画名为《大桥的缺口》,漫画反映出(   )

    (注:左上角的广告牌上写着“国际联盟大桥,由美国总统负责设计”)

    A: 美国想要掌握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B: 美国凭实力成为战后的世界霸主
    C: 美国缺席导致国际联盟无法成立
    D: 欧洲国家联合起来抵制美国加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2月联考试卷
  • 8. 下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性文献。这些文献(   )

    A: 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
    B: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C: 得到了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D: 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不断努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滁州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四次调研考试试卷
  • 9.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与近代欧洲的历次战争不同,一战的规模、血腥程度及影响,都远远超乎当时人们的想象。开战之初,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战争就像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一样,经过一两个大的战役,最多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见分晓。但谁也没有料到,战争一打就是四年多。战争中,大工业催生出的新发明、新武器得以广泛地试验和应用。飞机、坦克相继亮相,毒气、潜艇轮番登场。在壕沟、铁丝网、机枪、巨炮构筑的现代化阵地面前,成千上万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灰飞烟灭。一战的战场不仅限于欧洲,在非洲、亚洲都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战斗。这是一场翻腾四海、震荡五洲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摘编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特点形成的原因。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联考试卷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期间,为维持战争所需,法国和英国政府都组织输入了中国工人,他们被称为“一战华工”。约14万名华工被招募至西线战场工作。1917年8月中国向德国宣战后,在法华工开始在前线,挖掘尸体以便于日后把他们埋入军人公墓;他们还向前线运送弹药。甚至有些人就留在了法国兵和英国兵的战壕中修缮掩体,维护机枪阵地。1918年期间,华工们负责挖掘英国士兵的战壕,掩埋尸体,建造飞机场。战争结束时,约有300名华工献出了生命。当时法国社会党人马里尤斯穆泰注意到:“华工的这种参与是非常珍贵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人,在我们的工厂中工作,使得我们可以在军队中雇佣同样数量的法国工人。”此后中国得以列席巴黎和会及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部分利权,某种意义上不能不承认,是因为华工参战。

    ——摘编自多米尼克马亚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的中国劳工》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华工”在西线战场的主要活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战华工”的历史贡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遂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