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依旧是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的英国拒绝接受威尔逊总统的计划:让国际联盟或者其他国际委员会来仲裁殖民地的未来。英国政府还拒绝承认自决权。但战争仍改变了英国和英属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战后世界贸易急剧萎缩,尤其是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期间,这为兴起的独立运动提供了动力。在还没有完全独立的时候,各自治领就派遣代表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分别加入国际联盟。在“英联邦”是这个英国及其自治领的联盟中,每个国家都将是独立的,只是通过对英国君主的共同效忠团结在一起。协约国建立了“托管制度”来处理德国的殖民地,通过“托管制度”,英国的帝国疆域增加了100万平方英里。英国通过苏丹、埃及官员和苏伊士运河,保持着对埃及的非正式控制,即使1922年埃及名义上获得独立后也是如此。

    ——摘编自美的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殖民统治发生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殖民统治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抚州市重点中学2021~202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实际上,1917年因两大发展……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正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下列史实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①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和约退出战争     

    ②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兴登堡”防线

    ③美国军队陆续开到法国             

    ④中国北洋政府正式向同盟国宣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试卷
  • 3. 在巴黎和会上,列强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最终签署了《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该和约使德国失去了欧洲大陆上约13%的领土。这些“领土”包括(   )

    ①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莱茵河西岸    ③波兹南    ④“波兰走廊”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2022届高三历史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卷(冲刺版)试卷(五)
  • 4. 论及“一战”发生的原因,有学者写道:“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以及在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上述材料包含的引发“一战”的因素包括(   )

    ①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的对抗

    ②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激化

    ③德国与法国的矛盾激化

    ④萨拉热窝事件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2022届高三历史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卷(冲刺版)试卷(四)
  • 5. 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既深且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国家到处都显得怒气冲冲,剑拔弩张。同时,为了有效地达到内部的巩固,好像细菌传染一样,扩张的野心开始到处膨胀。……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民族感情,但却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夺取点什么。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是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会在最后一分钟吓退。……而巴尔干战争的征候则表明,战争的乌云已向欧洲转移。

    ——摘编自[奥]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回首20世纪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具有导致一再发生世界大战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大战是注定不可避免或不可制止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存在着制止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对于世界大战能否避免的问题,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不可笼统地说能够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把战争推到……一个“临界点”。物极必反,今后人类已经不能再把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手段都投入战争了。

    ——摘编自李巨廉《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这次大战的性质。
    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二战的新观点。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军事价值”,并指出二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盟国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的重要保证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2022届高三历史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卷(冲刺版)试卷(四)
  • 6. [历史一选修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建立国际联盟的讨论主要是在英国和美 国之间进行的。1918 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其中特别指出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在这里,威尔逊再次强调了集体安全原则。英国的方案是希望建立一个大国讨论与仲裁的国际机构,这恰恰是19世纪大国势力均衡的遗产。1919 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在国际联盟委员会中,各国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展开了讨论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争吵。美国主张允许德国和小国加入国际联盟,并试图借助国联以实现其全球战略。英国则主要从维护其殖民帝国的利益出发。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当时的会员国是44个,战败国和苏俄暂被排除在外,以后发展到63个。但是对国际联盟的诞生贡献良多的美国却因为国内反对而始终没有加入。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关于建立国际联盟主张的差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英提出不同主张的原因。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第五次检测试卷
  • 7. 1914年,德军利用无线电技术获取情报,重创俄军;1916年,英国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坦克,但却未迎来期盼中的“短暂的胜利”。这表明(  )
    A: 德国的军事技术领先英国
    B: 厌战情绪影响战争进程
    C: 技术进步加剧战争残酷性
    D: 科技成果改变战争方式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重庆市长寿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 8. 20世纪初期,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由此可知,它们当时(   )
    A: 防范政治危机的发生
    B: 极力地维护世界和平
    C: 欲打击社会主义运动
    D: 寻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理)期中考试试卷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0.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中宣扬: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劳合·乔治宣扬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法西斯的报复
    B: 联合德国反对法国
    C: 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 防止德国发生革命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台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