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9世纪中期“农奴解放”以来,俄国存在建立一个“财产私有、雇佣劳工”和“资产阶级化的农民阶级”的趋向,现在“突然颠倒过来”,对于大多数苏联人来说,这是比1917年更为“革命”的年代。材料反映这一时期苏联(   )
    A: 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倒退
    B: 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被中断
    C: 集体农庄存在着重大缺陷
    D: 探索农村的社会主义体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2022届普通高中历史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试卷
  • 2. 有观点认为:1917年的形势下,十月革命并非政变……考虑到俄国特殊的国情,让临时政府去发资本主义,至少在工业化方面不大可能达到斯大林模式的苏联那么高的成就。上述观点(   )
    A: 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民心
    B: 论证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C: 全面正确地分析了斯大林模式
    D: 说明布尔什维克政治号召力强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韶关市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 3. 1921年苏俄发生大规模灾荒,出现了3000余万饥民。作家高尔基以个人名义向各国发出求助,并得到了美国救济总署的回应。美国同意向苏俄提供粮食救助,并提出了包括苏俄必须释放美国在押人员等一系列条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西方国家不再敌视苏俄
    B: 灾荒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冷战双方既对抗又合作
    D: 美国援助带有一定政治目的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
  • 4. 1925年6月,苏联红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农业人才培训的详细规定。复员军人可按兴趣选择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利用、互助委员会、乡村图书馆等培训班。培训班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班长。该规定(   )
    A: 适应了经济形势变化
    B: 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C: 响应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D: 缓解了苏联外在的压力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 5. 十月革命后,列宁通过“文化下乡",引导文化人才到农村教授知识,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同时,还适时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这一做法(    )
    A: 增强了农民保卫新生政权的自觉意识
    B: 推动了苏俄国内工农联盟的快速形成
    C: 确立了苏俄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导地位
    D: 凝聚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辽宁省辽阳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二模考试试卷
  • 6. 1917年8-9月,列宁写成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特别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以及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如廉价政府、公职人员的选举和罢免、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公社等。列宁意在(    )
    A:   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B: 正为推翻沙皇统治作准备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 指出了武装夺权的新方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22届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预测(二模)试卷
  • 7. 1922年,列宁曾言:“做生意吧,发财吧!我们允许你这样做,但是我们将加倍严格地要求你做老实人,呈送真实准确的报表,要认真对待我们共产主义法律的条文,不得有一丝一毫违背我们的法律。”这表明当时苏俄(    )
    A:   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经济体制日趋僵化
    C: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监管
    D: 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豫北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 8. 列宁认为,德国战时计划经济中蕴含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熟性和合理性,因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由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这表明列宁意在(    )
    A: 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 谋划“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
    D: 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第三次调研测试试卷
  • 9. 1935年,青年采煤斯达公汉诺夫积极响应苏联党中央的号召,充分发挥风镐的威力,使煤炭开采量超过生产定额13倍多。在斯达汉诺夫的带动下,一场刷新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群众性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在全国各行各业迅速展开。这场运动(    )
    A: 提高了苏联的科学研究水平
    B: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 巩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 冲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第三次调研测试试卷
  • 10. 1926-1927年度,苏联的农业商品率仅为11%,其中集体农庄的商品率为33.4%;到1928-1929年度,集体农庄的商品率达到了38.2%,而小农经济的商品率只有10%左右。这说明(    )
    A:   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 商品货币关系促进了生产发展
    D: 农业集体化更利于国家工业化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西省赣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