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如表为一国际组织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二、四次国际会议情况。该国际组织的发展(   )

    会议时间

    与会国数量

    会议通过的文件

    1961年9月

    25个

    《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

    1964年10月

    42个

    《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

    1973年9月

    75个

    《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A: 使联合国内力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B: 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C: 从经济合作为主转向经济政治合作
    D: 推动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信阳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8月份)
  • 2. 1943年4月,美国、英国各自提出了怀特方案和凯恩斯方案。随后美国陆续邀请各国专家到美国进行深入磋商和讨论。1944年6月,美国邀请各国代表召开了为期近两周的预备会议,讨论并整理基金和银行草案。7月1日,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这说明(    )
    A: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准备较充分
    B: 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
    C: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D: 英国试图与美国平分天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希特勒为了挽回颓势,调集东线的精锐部队,于1943年7月在苏德战场上发动了第三次夏季攻势,在库尔斯克100多公里长的狭窄地段,以90万兵力,配备了近2700辆坦克,上万门火炮和2000多架飞机,实行重点进攻,企图再次夺田战场主动权。由于1943年夏季苏军在兵员和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占优势,事前又获悉了德国的意图和可能进攻的具体时间,所以不像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那样被迫应战,而是先放行动,调集了133万兵力,3400多辆坦克,近2万门火炮和2100多架飞机,还在后方集中了大量预备队待命。

    战役从7月5日开始到8月23日结束。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发生了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双方投入了约1200辆坦克。德军损失惨重,战役由此转折.苏军经过50天浴血奋战,歼灭德军约12万,坦克师和机械化师约1/3。从此,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展开全线反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库尔斯克会战苏军胜利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库尔斯克会战苏军胜利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的态度日趋强硬,而法国则顾及自身安全不肯再在军备问题上做出让步,这使得裁军大会在2月份复会后很快就陷于停滞。1933年3月18日,意大利政府分别向英、法、德三国驻意大使递交了一份名为《谅解与合作公约》的草案,倡导英、法、德、意签订四国公约来合作解决欧洲问题。英国自始至终积极地支持四国公约,其目的是要利用该公约来促进法德关系的改善,从而为打破裁军僵局开路。法国参加四国公约谈判的动机主要是希望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而非真心谋求与德国和解。因此,当德国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后,意大利建议援引四国公约继续裁军谈判时,法国立即抛弃了四国公约。英法双方各持己见,以至于在11月9日的裁军大会上发生了激烈争吵,最终不欢而散。由于英法始终没能在如何应对德国退出裁军大会的问题上达成一致,裁军大会最终于1934年6月11日宣告失败。

    ——摘编自梁占军《英国、法国与四国公约(1933.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国公约谈判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国公约谈判失败的原因。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22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全国卷)
  • 5. 近代前期,西欧国家建立了一系列拥有政府特许权的殖民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它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二战后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没有一家有自己的军队,但都有一个强大的律师团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B: 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
    C: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 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嫩江市八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联合考试试卷
  • 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 年 2 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在得到罗斯福保证其在远东的领土要求的情况下,同意在击败德国 2 至 3 个月后加入太平洋战争对抗日本。

    5 月 9 日,德国战败宣布投降,苏联将主要作战力量调集至太平洋战场。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派出约 150 万人的军队,超过 5,000 辆坦克、超过 28,000 门大炮和4,300 架飞机等武器装备。日本方面集结了约 60 万人的军队,1215 辆装甲车和坦克、6700门大炮及 1800 架战机。日军未能预计苏联会这么快便对日宣战……日方将领几乎不能作出有效的指挥。另外苏军使用了运输机把部队空降到各大小机场和城市中心,以及通过空军为超出陆上补给线的部队提供补给。苏军的陆空夹击之下,日军毫无招架之力,最终战败。这一次苏联大获全胜的行动被称为“八月风暴行动”。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月风暴行动”发生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月风暴行动”的影响。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嫩江市八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联合考试试卷
  • 7. [20世纪的故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实际上成为美国处理有关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指导性文件。美国的战后设想的蓝图是一柄两刃剑。-方面反对旧式外交和欧洲旧式的殖民主义、领土掠夺,另一方面也反对社会主义。罗斯福政府强调《大西洋宪章》的原则适用于全世界,要英、法等放弃殖民统治,按“民族自决”来解决殖民地问题,这引起丘吉尔的很大不满和抵制,戴高乐则指出“罗斯福是要使和平成为美国的和平”,但随着战后英国认为苏联成了“自由世界的致命危险”,便积极借助美国与之抗衡,有了共同的战略利益。法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终于不得不与美国协调了政策,但是在苏联方面,情况就不同了。苏联当然也非常希望有战后持久的和平、安全和繁荣,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则不同于美国的考虑。苏联宣布接受《大西洋宪章》的原则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纲领”,同时指出,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各国的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强调各国人民有权建立其认为合理和必要的社会制度和政府形式等。

    ——-摘编自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英法美与苏联对《大西洋宪章》态度的异同。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大西洋宪章》作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泗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 8. 1942年,由袭击珍珠港的主要策划者——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率领200多艘军舰、700多架飞机,发起了对美国在太平洋的一个海军基地的进攻。关于这次战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次战役开始之前,美国的情报人员已获悉日本计划
    B: 日本在这次战役中损失大于美军方面
    C: 美军通过这次战役牢牢地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D: 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于这次战役结束后次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联考试卷
  • 9. 下图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主要集中营分布图。下列关于该图中集中营说法正确的是(   )

    A: 遍及被德国侵略的所有国家
    B: 关押对象包括战俘和犹太人
    C: 法德两国集中营的数量较多
    D: 加 处的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基础测试试卷
  • 10.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天,从上午十点二十五分到十点三十分,在这仅仅一刹那的战斗时间里,三艘日本航空母舰,连同他们编制内的全部飞机,变成了冒着烟的残骸。在这爆炸性的五分钟里,日本的世界性地位被粉碎了,尽管它还得再经受三年的屡战屡败才肯接受这个事实”。这是对二战中某一战役的描写,该战役是(   )
    A: 珍珠港事件
    B: 中途岛战役
    C: 瓜岛战役
    D: 硫磺岛战役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基础测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