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从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
    B: 诸侯僭越天子之礼
    C: 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 周王失去了“共主”地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2. 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

    A: 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B: 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3.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题
  • 4.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如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

    A: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 5. 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④诸予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 6. “日暮乡关何处是,今年除夕不放假;日照香炉生紫烟,今年除夕不放假。”网友们对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吐槽的背后,更多的是表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结。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5月月考试卷
  • 7. 《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
    A: 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
    B: 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
    C: 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
    D: 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册历史综合练习八
  • 8. 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请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則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

    A: 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 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辽宁省本溪高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 9. (38分)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份)

    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北京卷)
  • 10.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