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953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城市中,副食供应不足,多数消费品质量低劣。这反映了(  )
    A: 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C: 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D: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0届高三文综历史模拟考试(一)试卷
  • 2. 1989年民主德国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柏林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这反映了(   )
    A: 两个德国出现
    B: 两德统一在望
    C: 两极格局形成
    D: 美苏“冷战结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综合库东欧剧变3
  • 3. 在南斯拉夫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可是在1955年,赫鲁晓夫则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    )
    A: 赫鲁晓夫希望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B: 苏联认可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
    C: 赫鲁晓夫承认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D: 苏联采取缓和策略扭转冷战的被动局面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4. 下图人物是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他上台后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苏美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加重。他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5. 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实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14.0

    15.0

    16.0

    14.5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

    A: 庄员生活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B: 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在稳步上升
    C: 教育医疗比重说明社保体系完善
    D: 能购买商品说明不再是计划经济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6.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7.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 解决了苏联社会的严重问题
    B: 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 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8.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 “冷战”格局的形成美苏对峙
    C: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D: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9. 有学者认为,由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回老路,戈尔巴乔夫上任时,苏联共产党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了,这样的病人需要慢慢调养,结合良药治疗,才能获得新生。这表明,该学者认为(    )
    A: 改革的重点应转向政治体制
    B: 应继续坚持斯大林模式
    C: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激进
    D: 应坚持赫鲁晓夫的改革路线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10. 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    )
    A: 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B: 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C: 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D: 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