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961年—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 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 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 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2.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
    A: 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
    B: 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C: 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 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3.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 废除原有的经济体制
    B: 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
    C: 重新推行新经济政策
    D: 打破单一公有制结构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4.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
    A: 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 计划经济体制阻碍高新技术的发展
    C: 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 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5.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6. 有人认为,他是第一个看出旧有社会主义模式存在严重问题并敢于带头向这一模式发起冲击的人,但他的改革没有改变积弊甚深的苏联现状,却使干部和群众怨声载道,最终导致他下台。“他”应该是(    )
    A: 戈尔巴乔夫
    B: 勃列日涅夫
    C: 赫鲁晓夫
    D: 斯大林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7.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 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 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 实际上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8. 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8560万吨增加到134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C: 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D: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9. 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 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C: 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D: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10. 揭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序幕的是(    )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历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