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美国1787年宪法以分权与制衡为出发点,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浙江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肯政府最初对战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1861年7月匆忙组织起来的联邦军在进攻中遭到惨败。战争之初,林肯政府回避南方各州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拒绝黑人参加联邦军作战,这赢得了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并使得西南边境上的4个蓄奴州继续留在联邦之内。共和党内的激进派要求林肯政府扩大战争目标,马上宣布废除奴隶制并采取革命措施。林肯审时度势,1862年5月颁布了《宅地法》。 1862年9月林肯发表了《解放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叛乱地区的奴隶从此永远获得自由;凡条件适合者可以在陆海军服役。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让另一部分奴隶听天由命,我也愿意那样做。

    ——摘自1862年林肯写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回信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政府颁布《解放宣言》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在奴隶制问题上采取的政策的演变并加以评析。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黑龙江大庆市三中高三一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3.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4.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侯,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    )

    A: 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 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C: 充分的选举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D: 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河南开封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5. 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河南开封高三上期定位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6.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

    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国初期有些开国元勋对外来移民疑虑重重,也制定过针对外来移民的严峻法律,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美国政府一直鼓励接纳外来移民,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这一时期,有1000多万人移居美国,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欧洲,……这些外来移民对美国早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增加了美国的人口,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而且带来了一些美国工业化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并以各自族裔群体的传统和文化融入美国文化主流,使它逐渐丰富多彩。美国最初由各州和地方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处理移民事务。但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和社会对移民事务的日益关注,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宣布只有国会才有权处理移民问题。1875年,国会对外来移民实行第一次控制,宣布禁止妓女和罪犯入境,以后又通过一个联邦管理外来移民的法案,……同时西海岸各地的排华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联邦政府的议事日程。在加州议员和排华势力的鼓动下,国会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了美国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这首先表现在1943年美国废除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排华法,重新允许中国人可以合法移民美国并成为美国公民。在社会舆论的迫切要求和广泛推动下,国会于1965年以压倒多数通过一个新移民法——“移民和国籍法”。根据这个移民法,美国取消了移民限额法中的民族来源制,改为按国籍(不按民族和种族)定了份额。  

    ——摘自丁则民《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根据材料,概括建国以来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建国以来美国移民政策。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东北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历史试卷
  • 8. “法国人从美国那里拿来的是他们发动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切割又缝合政府的理论。”这种观点(    )

    A: 认为法国以美国为民主仿效对象
    B: 预见了法国共和政体建设的曲折性
    C: 高度赞扬1875年宪法的先进性
    D: 批判了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年高考历史押题卷
  • 9.   1776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6年11月16日,乾隆皇帝谕旨“删销书籍,以正人心”。

    ——转引亚当·斯密《国富论》

    我们这些在大陆会议上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向世界最高裁判者申诉,说明我们的严重意向,同时郑重宣布:……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

    ——《独立宣言》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里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迅速推动财富的积累。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二》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然后,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二》第97页插图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说明中、美、英三国政府在1776年时国家事务的侧重点。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是世界最富有国家的主要原因以及英国政府打造“世界工厂”所采取的措施。

    从某种程度上说,从1776年开始,中、英、美三国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或走向。请从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观念上简要说明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10. 民主自由、民族独立是人类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哉,风风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史记·刺客列传》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

    ——汉·刘向《说苑》

    材料二 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是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又进一步提出“制衡”原理。启蒙思想者提出“三权分立”原则主要是基于人性恶和权力恶的假设,他们认为只有实行权力分立、以权制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议行调和,就连标榜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也发生了嬗变,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

    ——李振通《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

    材料三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一,请你简要对“明主”下一个定义,并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是否具有诞生“明主”的肥沃土壤。

    根据材料二,概述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或“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